英雄赞歌&“青山绿水乐课堂”走进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解读经典“红歌”背后的故事( 三 )


《思乡曲》以艺术歌曲的形式出现,不仅将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它展现了平静的语言叙述与旋律的质朴的表达,赋予了歌曲浓厚纯厚的思想内涵,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利用简单的物象描绘的手法,体现真实的思乡之情,运用极具特色的旋律创作和生动形象的高挂明月,巧妙的替代了劳苦大众声嘶力竭的喊叫,却同样唤起听者内心沉寂已久的乡情,寄予了歌曲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歌唱理念。
“门前一道清流,夹岸两行垂柳,风景年年依旧,只有那流水总是一去不回头,流水哟!请你莫把光阴带走。” 刘迪的演唱将同学们的目光转向了《清流》。贺绿汀的《清流》寓意非常深刻,赋予哲理性,歌曲借景抒情,利用流水来比喻时光的流逝,使歌者以及听众珍惜时光,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这首歌告诉大家每天要奋发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国家做出贡献。” 随后,陈钰又介绍了音乐家贺绿汀的故事。“民国26年,813事变前后,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赴内地宣传抗日,后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重庆。这阶段他创作的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游击队歌》,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英雄赞歌&“青山绿水乐课堂”走进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解读经典“红歌”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著名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创作于1938年,时隔近一个世纪,再次读起,仍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也正是这种正义的大爱在当年打动了作曲家陆在易,他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重大的历史责任感,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陈钰介绍说,这首非常抒情的艺术歌曲将爱国主义的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非常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绒花》《英雄赞歌》《我爱你中国》在电影音乐中重温峥嵘岁月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 《绒花》出自1979年上映的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国产电影《小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李谷一原唱,而翻唱这首歌的歌手更是数不胜数,足见其经典程度。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在“青山绿水乐课堂”的活动现场,刘迪唱起这首歌仍然感动了同学们。
英雄赞歌&“青山绿水乐课堂”走进北京一师附小平谷分校解读经典“红歌”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据陈钰介绍,电影《小花》以“两朵小花”赵小花和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特定场景适时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芳华》也曾将其作为主题曲。
与《绒花》的情深意长不同,《英雄赞歌》则更为豪迈大气。“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刘迪用浑厚的嗓音唱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说起《英雄赞歌》的创作由来,还有一段小插曲。陈钰介绍说,1963年秋天,当时的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导武兆堤和作曲家刘炽一起来到公木家中。要请公木给刚拍摄完成的电影《英雄儿女》写主题歌歌词。导演武兆堤把公木拉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安排他住了一晚上,看了还没有剪辑完成的电影《英雄儿女》。这部电影看得公木热血沸腾,思绪瞬间回到当年他亲历的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上。他曾随部队打过仗,硝烟弥漫中战士们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都刻在他的脑海里,每一个都是王成。他想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过的一首《烈士赞》,那就是他对英雄的最由衷最热烈的赞颂,由此定下了这首歌的歌名《英雄赞歌》。刘炽完成谱曲后,历经配乐、演唱,长春电影制片厂又补拍了相关的镜头,这样一首震撼且感人至深的歌曲《英雄赞歌》,就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伴随电影烙在了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