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人生相识满天下 难得知交能几人

陈梦家(右一)、夫人赵萝蕤(中)与蔡芳信夫人陈方合影 方继孝讲得投入 , 会员们听得认真 “青睐”会员与嘉宾方继孝合影
众所周知 , 北京城留存有数不胜数、积淀悠远的文化遗迹 。 为帮助居京或来京的朋友更切实、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这座“文化中心”的深厚内涵 , 本报推出“北青版”京城文化路线 。 我们将以实地寻访的方式 , 带领读者用脚步丈量这座古老又崭新的城市 , 去阅读、品味、感受并触摸它的肌理 。 我们期待 , 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交织起来 , 将呈现出一幅既有温度又有时代感的京城文化地图 。
10日上午 , 连日的阴雨退散 , 迎来久违的丽日晴天 , “青睐”会友准时集合在东城区东厂胡同 , 跟随文史学者方继孝一起踏上寻访陈梦家京城旧迹的文化之旅 。 众所周知 , 陈梦家是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 还是明式家具收藏家 。 一路探访陈梦家工作生活过的社科院考古所、东厂胡同 , 以及他居住过的大佛寺街、钱粮胡同 , 往事历历 , 陈梦家短暂坎坷却又璀璨的一生让人称奇 , 他与朋友间的知交友情更令人感动 。
方继孝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研究陈梦家 , 20多年来走访了很多陈梦家的亲友 , 如陈梦家的弟弟陈梦熊、侄子陈泽行、小舅子赵景心 , 还有蔡芳信夫人陈方、王世襄、王世民等 , 对陈梦家的为人治学 , 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 在他看来 , 陈梦家不愧为中国现代史上难得的一位大才 , “我们今天的人很难比肩” 。
考古所:陈梦家的办公室夜里也常亮着灯光
寻访一开始 , 方继孝便告诉大家 , 今天所走的路线他都不止一次地走过 。 他介绍 , 胡同东口的院子就是社科院考古所所在地 。 1952年清华大学院系改革 , 陈梦家从清华大学调到考古所 , 当时叫作中国科学院 , 考古所和历史所都在这院子里 。 陈梦家在这里工作了将近14个年头 , 无论学术研究还是生活经历 , 对他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时期 , 而且有四年的时间 , 陈梦家就住在考古所院里 , 等于一天24小时在这里工作、生活 。
陈梦家到考古所时40多岁 , 但已是考古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 且是年纪最小的委员 。 方继孝感叹 , 别看陈梦家年龄小 , 学术地位却很高 , 郑振铎所长也很看重他 。 考古所当时的几位老科学家 , 像徐炳昶、黄文弼、郭宝钧等都是比陈梦家大一辈的人 , 本来陈梦家长得精神 , 是很意气风发的一个人 , 但他平时在院里也微微低头驼着腰走路 , 别人就觉得他装 , 陈梦家说不是 , 见到老人家自然如此 。 这说明陈梦家是很谦虚的一个人 。
方继孝说:“据陈梦家的学生王世民回忆 , 在北大等待毕业分配期间 , 他读到刚出版的大部头《殷虚卜辞综述》 , 就觉得作者了不起 , 十分仰慕陈梦家先生 。 ”1956年8月在一次去故宫博物院旁听青铜器鉴定会议时 , 他第一次见到陈梦家 , 陈梦家的见多识广给他留下很深印象 。 那次观看商代铜器时,王世民发现一件标明为壶的铜器有两个环耳 , 与典型的商代器物特征不符 , 转而向陈梦家求教 , 得到他的重视 。 开柜后经多位先生验视 , 公认是一件失去提梁和盖的卣加配双环 。 青年人的认真好学与陈梦家在青铜器鉴定方面的造诣 , 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 暑假以后 , 王世民被分配到考古所工作 , 经双向选择 , 陈先生成为他的研究导师 。 他记得报到第一天 , 陈梦家走进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办公室 , 语重心长地说:“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八小时工作制 , 每天除掉吃饭睡觉 , 应该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工作 。 我有时晚上去看戏 , 散戏回家至少还可以工作两个小时 。 ”后来有人回忆 , 陈梦家的办公室夜里也常亮着灯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