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红楼梦:蘅芜苑为什么布置得如“雪洞一般”?很多人没读懂薛宝钗( 三 )


但是,这样的窘况之下,她仍然不改“端雅稳重”“钗荆裙布”的心灵本色。结果,连夙性刻薄的凤姐都认为她“心性行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个极温厚可疼的人”,因“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行为豁达的宝钗更觉得她“为人雅重”“暗中每相体贴接济”——而且这还是发生在薛姨妈“忽想起薛蝌未娶,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之前的事情(《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最后收获的婚姻,是读者每每称羡的天作之合之一。
我们并不是说,物质生活可有可无。实际上“民以食为天”,物质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赵姨娘!红楼梦:蘅芜苑为什么布置得如“雪洞一般”?很多人没读懂薛宝钗
文章插图
我们要说的是,物质生活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将其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人生支撑点是很靠不住的。而且更进一步说,即使物质生活丰足,但心灵生活贫乏,一样不会拥有发自内心的幸福。
而且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我们举的例证都或多或少与文化、才女有关,但是文化不等于学问、学问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心灵——读书识字甚至学富五车、而心灵贫乏者不少,如雨村,如金桂,如秦钟,以及政老爷身边的那几位清客;文化不足甚至身为文盲、而心灵富足者亦不少,如平儿,如紫鹃,如小红,乃至如刘姥姥。
贾母说过“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这就是人贵自重的道理。而这撑起人生自重的基石,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心灵富足与高贵——诚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
我们再想象一下那“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的蘅芜苑,也许会对这些道理有更深的思考。
如果这还不能让我们完全明白,那么我们不妨想想那个人:少年时代家道中落,从富贵少爷沦为贫困文人。但物质生活的改变没有摧毁他的心灵世界,更没有妨碍他为人类献出无与伦比、辉煌璀璨的文学明珠(是名著,更是明珠)——不消再说了,那就是我们尊敬崇仰的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