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为什么现代人再也难以写好草书?

当下书坛 , 热闹非凡:不仅学书者趋之若鹜 , 多如牛毛;号称“书大家”者亦如过江之鲫 , 数不胜数;各种书法展览更是目不暇接 , 层出不穷 。 如今书坛 , 多种书体竟相媲美 , 各展其姿 , 各臻其妙 。 比较而言 ,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包括行楷和行草)等 , 均不乏登堂入室、出类拔萃者;而在狂草书领域 , 涉足者虽众 , 真正成功者却寥若晨星 。
唐·张旭草书作品
当下书坛 , 书家为种种世俗的欲望和羁绊所束缚 , 很少能够真正“散怀抱”、“超鸿蒙” , 进入“淡然无欲 , 翛然无为 , 心手相忘 , 纵意所知”的境界 , 因而很难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出神入化的狂草佳作 。 这里所谈的草书 , 不是通常所说的行草、小草 , 而是狂草、大草 。
草书|为什么现代人再也难以写好草书?
本文图片

为什么今人难以写好狂草书?简略说来 , 以下三点似可注意 。
1 , 由楷而行而草的学书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法度规则 , 与狂草书创作颇多抵牾 。
我们的书法教育 , 不论是正儿八经的教科书 , 还是言传身教的师徒授受 , 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认为:学习书法 , 应先学楷书或行楷 , 再学行书、草书 。 这样 , 从我们向书法殿堂大门蹒跚迈步起 , 就逐渐习惯和掌握了楷书或行楷的书写规则 , 由笔顺到结字到运笔 , 似乎都得按照“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循规蹈矩、循序渐进 。
其实 , 这恰恰是阻挡我们进入草书 , 特别是狂草书堂奥的障碍 。 何以如此?
关键在于草书与楷书虽然都是中国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 但这两种书体无论从演变源流看 , 还是从书写技法看 , 都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 , 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要求 , 其间缺乏必然的承继关系 。
先学楷书然后再学草书 , 这种几成铁律的学习秩序 , 无疑隐含着一个大家公认的前提 , 即楷书是草书的基础 , 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草书 。 这种学习程序 , 虽然对把握字体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和道理 , 却与书法的演进历程相悖谬 , 甚至可说颠倒了书法的历史 。 因为草书的衣钵并非来源于唐代楷书 , 恰恰相反 , 唐楷的诞生却与草书将汉字繁复写法简约化密切相关 。
草书|为什么现代人再也难以写好草书?
本文图片

东晋·王羲之“一笔书”《大道帖》
从书写技法看 , 楷书主要孳乳于汉隶 , 它与汉隶在字体结构上差异不大 , 笔势上颇有不同 。 比较明显的是 , 楷书将汉隶的波势挑法改为勾撇 , 把汉隶波动的笔画改为相对平稳 , 变汉隶字势向外伸展为向里集中 , 以及汉隶呈扁方形而楷书略呈竖长形等等 。 这导致楷书具有结字严谨、间架方正、横平竖直、点画规范、疏密匀称、端庄工整等特点 。
当然 , 以上所言并非否定学书可从或应从楷书开始 , 在很大程度上 , 学书从楷书入手对于掌握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 是有益乃至必须的 。 问题在于 ,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楷书与草书是两种没有多少直接血缘关系的各自独立的书体 , 在结体、用笔和布局等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法则和规律 。
草书|为什么现代人再也难以写好草书?
本文图片

北宋·米芾《临沂使君帖》
2 , 狂草书杰作往往产生于“无意于佳乃佳”的超意识状态 , 今人很难达此境界
就艺术性而言 , 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形态 , 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实用的纯艺术书体 。 启功先生主编的《书法概论》即说:“草书是‘解散楷体’(隶体)并变通其用笔而重新组合起来的字体 , 再加上点画勾连环绕 , 把许多字变得面目全非 , 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它 , 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并不很大;不过 , 草书作为书法品式的一种 , 它的艺术价值却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