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当一部小说被冠以“杰作”的冠冕 , 立即会吸引来好奇的目光 , 以及萦绕不去的那个问题:为什么?
——为什么说它是了不起的作品?
随着电影《沙丘》上映 , 同名小说《沙丘》这部写于1960年代的科幻巨著重新进入众人视野 。 同样的问题也落在它身上 。
《沙丘》并非生来就受眷顾 , 屡屡遭到退稿 , 一度出版无门 。 无法确切知道作者弗兰克.赫伯特是出于何种心情 , 最后把小说给了一家专门出版汽车手册的出版社 。 那家出版社迄今为止共出过两套非汽车类读物 , 其中之一就是《沙丘》系列 。 作者时来运转 , 有了今天的《沙丘》 。 世上又多了一个励志故事 。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 , 电影《沙丘》上映是我们第一次真正有机会走进这部上世纪科幻经典 , 由六部长篇小说构建的宇宙 。 并不是缺少阅读渠道 , 而是快速消费信息的时代里 , 有多少人有动力和耐心翻看完六部长篇科幻?哪怕《沙丘》当年一举囊括雨果奖和星云奖 , 到了今天 , 这荣耀也有点蒙尘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当我们讨论一部作品为什么成为“杰作” , 是在追问它值得被记住、被反复阅读的真正原因 , 是在用创作对抗遗忘 。
《沙丘》发生在遥远未来 , 人类掌握星际航行技术 , 以群星为家园 。 由于智能机器背叛过人类 , 人类严令禁止使用智能技能 , 继而开发出自身潜能 , 拓展思维力量 。 故事以厄拉科斯星为舞台 , 各方势力为争夺宝贵资源“香料” , 在“王子复仇”的经典故事背后 , 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 , 主角和读者将一起面对个人身份的巨大困境 。
以上只是笨拙地概括故事 , 正如同沙漠旅人无法通过言说“水”这个字来解渴 , 也没人能从概述中体会小说在幻想奇观下的思考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从1965年到1985年 , 也即赫伯特离世前一年 , 他都在创作《沙丘》系列 , 人生中有二十年用来创作《沙丘》 , 留下六部长篇 。 联想到同样鸿篇巨制的科幻小说《基地》 , 以及更为人们熟悉的奇幻小说《魔戒》 , 不难得出一个看似玩笑的结论:一部小说如果“足够长” , 那么就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 。 足够大的体量获得关注 , 设定和背景的充分空间得以展开故事 , 这个假想世界的逻辑在被一次次验证后 , 使这个世界的“存在感”坚实 , 令虚构之物变得可信以及迷人 。 主角保罗(即穆阿迪布)作为超人类意识觉醒过程 , 电影给出意境化的呈现 , 然而赫伯特在小说中写得具体详实 。
长篇幅确保了围绕着人物的细节是丰满的 , 不仅令读者在阅读时移情 , 更会持续多年牵肠挂肚 。 复仇母题充满吸引力 。 相比《哈姆雷特》 , 《沙丘》对复仇母题的转换更接近《暴风雨》 。 遭亲人背叛的米兰公爵 , 带着独生女逃到荒岛 , 借助精灵的魔法 , 重新得回失去的一切 。 精灵 , 这一超自然的存在 , 恰似《沙丘》中的弗雷曼人 , 厄拉科斯星上的原住民 。 他们被奴役 , 被蔑视 , 却拥有古老智慧神秘力量 , 懂得如何在沙漠活下来 , 他们介入了群雄纷争 , 帮助其中一方获胜 。 即使没有《智慧七柱》以及1962年根据它改编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 , 《沙丘》里的弗雷曼人也会让人联想到沙漠里的贝都因民族 。 如何面对他者、理解他者以及使用其力量?这些问题到了今天 , 不但没有失去追问的必要性 , 变得更迫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