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二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沙丘》超前于同时代科幻小说 , 试图就他者关系给出一个答案 。
弗雷曼人诸多脏污的行为 , 吐唾沫表示敬意 , 长时间穿戴能循环使用人体水分的蒸馏服 , 背后自有其道理 。 在极度干旱的星球上 , 所有问题都与保留水分有关 。 他们的文明技术深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 面对不同的文明 , 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传授保罗的面对方法:“学会每个世界的语言 , 不仅是人类的语言 , 还有‘岩石的语言 , 生物的语言 , 一种不仅仅用耳朵听的语言’, “理解必须与过程同步 , 比如融入其中 , 与其一同发展 。 “《沙丘》靠虚构之力建造现实镜像 。 外星文明、平行世界 , 我们在那里遭遇他者 , 除了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 , 或许还有别的回答 。
让小说《沙丘》重获关注的 , 还是同名电影的上映 。 经得起不同媒介转换 , 这是《沙丘》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以1990年代同时推出的两款《沙丘》游戏为例 , 分别由法国Cyro Interactive和西木工作室制作 , 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美学和设计思想 。 法国版多种玩法 , 主要以文字冒险类游戏(即通过解谜和NPC交谈获得信息以及工具) 高度还原小说 。 而在西木工作室看来 , 最重要的是掌控香料的战斗 , 原著内容只是外衣 。 《沙丘2》成为一款资源争夺与管理的战略游戏 , 直接影响了游戏《红色警戒》(Red Alert)设计开发 。
如何择取原著内容进行转化?哪怕是同一媒介 , 持不同理念的转化呈现出巨大差异 。 《沙丘》电影化也是如此 。 《沙丘》经过三次改编 , 前两次都失败了 。 第一次在1970年代 , 佐杜洛夫斯基导演用四年花费200万美元完成概念设计 , 预计片时长12小时 , 这让好莱坞感到项目失控 , 无法承受 。 这部没有拍成的《沙丘》成为后续科幻电影源源不断的灵感宝库 , 《异形》《星战》系列无不受惠于那场辉煌的失败 。
第二次 , 导演大卫·林奇在1984年完成拍摄 , 但影片的票房和口碑差到极点 。 导演剪辑版是300分钟 , 上映时被砍了一半 , 这让林奇根本不愿署名 。 这部《沙丘》是高度舞台化的 , 绝大部分场景在室内发生 , 对战争场面敷衍了事 , 开枪只配音效 , 中弹者在没有任何特效辅助下直接应声倒地 , 保护战斗人员的屏蔽场 , 直接由大块马赛克来表现 。 这些粗陋的手法近乎粗暴地拒绝观众沉浸 , 拒绝大型视觉奇观 。 另一方面 , 林奇版《沙丘》的服装布景设计非常考究 , 观赏性和冲击力兼备 , 人物造型新奇又贴合身份 , 中世纪与未来太空风格融合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
本文图片

眼下的第三次《沙丘》电影化 , 是一部符合好莱坞期望的作品 。 拟真的荒漠星球被带到观众面前 , 沙虫在屏幕上张开大口 , 观众一边惊叹着特效的逼真 , 一边在熟悉的中世纪复仇故事里成功打发掉两个半小时 。 在原著的故事外衣下 , 仍是成长中的少年为自我身份所困 , 面对将要承担的责任而迷茫 。 导演维伦纽瓦对《沙丘》世界做了最大简化 。 这个简化版的《沙丘》固然让人觉得安心舒适 , 只是 , 观众真的需要吗?毕竟 , 电影史上早有了一个电影系列被公认为是“沙丘的童话版” , 那就是《星球大战》 。
星球大战|既有《星球大战》在前,好莱坞何必再制造一部“童话版《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