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二 )


词的起句写宇宙之运转无穷,次句写人生之短暂无常,两句中包容了古往今来多少情意。从章法上看,这开端两句以奇语劈空而下,在对比中见承应。接下“小楼”句中以“又”字与“何时了”密衔,随后以“故国”句折进,读者自能感受其感情的波澜。
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过片“雕阑”二句承“故国”说,回首往事,从物是人非中引出自己的愁怀。最后以东流不绝的江水比喻心中难以穷尽的万斛愁恨。全词外体物情、内抒心象,语言明畅自然,全不见用功用力之处,似乎是不假思索地信手写来,然意蕴又极深厚。所以谭献说此词“当以神品目之”。
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温庭筠、韦庄、李煜的词时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汝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其不以浓淡而有所抑扬,颇为公允,然将李后主词喻为粗服乱头,又未免失当。李后主之词,乃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故仍属有妆,并非粗服乱头者。
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在周济之前,不少诗人也有过类似的误解,以为淡者无须再“妆”,任其粗服乱头,致使他们的诗往往浮浅枯槁,淡而无味。
试看白居易诗:
门有医往来,庭无客送迎。
病销谈笑兴,老足叹嗟声。
鹤伴临池立,人扶下砌行。
脚疮春断酒,那得有心情。(《病疮》)
诗写因脚生疮而心情不佳,无难字僻句及华辞丽藻,淡是淡了,却味同嚼蜡。原因何在呢?就在于诗人误以浅近为平淡,不经意、不费力,故流于直致率易。
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再看梅尧臣诗:
汲井辘轳鸣,寒泉碧瓮盛。
欲为三伏美,方俟十旬清。
漫忆黄公舍,徒闻韦氏名。
熟时梅杏小,独饮效渊明。(《腊酒》)
梅尧臣很不满当时的西昆诗风,故于创作中每每以平淡矫浮艳。其佳作可谓朱弦疏越,淡而有味,正如胡仔所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苕溪渔隐丛话》)但也有不少作品因求自然直寻而忽略于锻炼,从而显露出平沓与枯瘠。如以上这首诗,就既不见精深之用意,亦不见运笔之变化,毫无诗意可言。
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说到“淡”,我们不妨顺便讲一下它的对立面“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质实古朴是一种美,华采绮丽也是一种美。正如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春景使人心花怒放,天高云淡、山远林疏的秋色也令人心旷神怡。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要是相宜的话,质实古朴与华采绮丽都自有存在的价值。
但就我国的审美传统来看,是重淡妆而轻浓抹的。如谢灵运的诗淡,便有“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誉,颜延之的诗浓,便有“如铺锦列绣,雕缋满眼”之讥。又如韦庄的词淡,就有“弦上黄莺语”之誉;温庭筠的词浓,就有“画屏金鹧鸪”之讥。
一些大诗人论诗,也往往是重淡轻浓的,如李白诗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陆游诗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元好问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平淡#文字平淡如水,诗词却回味无穷,古代名家如何做到的?原来如此
文章插图

贵淡轻浓的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与我国历来以重朴素的儒家思想和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相关联的。不过也有一些诗评家能够摆脱重淡轻浓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肯定浓的作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