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逝者|什么是哲学?哲学家李泽厚曾这样回答( 二 )


问:你不是一直强调“理性 ”吗?并多次提过Aristotle“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定义” , 但又强调“理性”不同于“情理” 。
答:“情 ”与“欲 ”相联 , “欲 ”属于动物本能 , Aristotle突出了人区别于动物本能的理性 。 但人又仍然是动物 , 不是神灵 , 不能摆脱欲望 , 所以就有这个“情理结构”(emotional-rationalstructure)的问题 。 Aristotle和许多西方哲学家如 Hume也对人的欲望和情感作过各种细致区分和大量的经验描述 , 但未在根本上进行讨论 。 与此不同 , 中国原典儒学一开头便重视这个问题 , 并以之为出发点 。
问:但你也说过 , 汉代便讲“性善情恶” , 宋明理学更是“存天理 , 灭人欲” , 贬低情感的地位 。
答:所以我说要回归原典儒学 , 承继“道始于情”“礼生于情”而提出“儒学四期”和“情本体” 。
问:看来 , 在讨论Sandel之前 , 先得谈谈“理性”“情理”这些问题 。 例如 , 什么是“理性” , 它从何而来?
答:这样一来便要扯得很远 , 的确是从头说起 , 而且又得老重复自己了 。 以前我便多次说过 , “理性”一词解说纷纭 。 我基本界定它是人类群体将其活动自身及其对对象的把握加以可重复的秩序化、规范化、形式化 , 以语言记录保存在群体成员的自觉意识中 , 并传递给下代 , 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族类的心理构建 。 而这个“人类群体”的基本活动就是制造—使用工具以获得生存的物质实践 , 我称之为工具本体 。
问:但你同时又提出和强调人类独有的心理构建 。 即你所谓的“双本体”论 。
答:后者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 如以前所说 , 其中包括三方面:
A)由语言训令所呈现的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以及本能欲求的控制和主宰的理性凝聚 ,即意志;
B)由动作到操作—技艺所完成并发展为逻辑和数学的理性内构 ,即认识;
C)秩序、规则、形式对个体感知的渗透交织的理性融化 ,即审美 。 这已讲了几十年了 。 在这三者中 , 理性与情感的结构关系便很不相同 。
问:你一直把“理性”追根溯源归结为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 。 但一些动物不也有此活动吗?
答:这问题已回答了很多次 。 使用—制造工具活动的普遍性(无之必不然 , 即人类不能生活)成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 使用—制造工具的多样性成为人类生存的充分条件(有之必然 , 使人类生活不断发展) , 这就是区别于黑猩猩等动物使用—制造工具不同的地方 。 有此普遍性和多样性 , 上述“理性”才能产生或出现 。
问:所以你强调“学而第一” , 使用—制造工具并非天生能耐 , 是需要经过“学”才能获有和传递 。
答:《论语》一书 , 强调的便是“学” 。 《论语》当然不是强调学制造工具 , 而是强调“学做人” 。 这恰恰就是伦理学 。 伦理学的对象是人的行为 , 即使在原始状态 , 规范人的行为也先于规范人的认识 , 这一点我在八十年代已讲过 。
“礼”就是行为规范 。 孔子一生讲“礼” , “学”什么?学“礼” 。 人要“立于礼” , 就必须“学” , “我非生而知之者 , 好古 , 敏以求之者也” , “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 。 这个“学”就不只是“学”获得“理性” , 而是“学”如何构建塑造人区别于物的“情理结构” 。 为什么原典儒学重礼乐并行 , 即以此故 。 所以我说不是神秘的“天” , 也非先验之“善” , 而是脚踏实地的“学” , 才塑建出人的“情理结构” , 构成了人类本体 。
问:你一贯强调“理性”不能替代“情理” , 逻辑、语法不能等同于心理 。 大脑大于意识 , 意识大于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