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吕叔湘《笔记文选读》:趣读古文的一把钥匙( 二 )


此次“艺文志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新版《笔记文选读》就补上了“讨论”部分 。 黄德海是该书的特约编辑 , 在看校样时就想写一个出版说明:“我们比对了五六种不同的版本 , 每一版都有变化 。 我们要交代这次使用的底本是什么 , 并比较不同版本和底本之间的不同 。 我自己比对了前后到底删了哪八篇 , 然后又恢复了哪五篇 , 等我比对完了 , 看到杨老师的文章详细对比了各版本的删减情况 , 后悔自己对了一遍 , 因为相当于你自己重做了一遍功夫 ,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 中间我们还有点小失误 , 最后完全删掉那三篇我本准备做附录的 , 后来还是没有放进去 。 等到重印的时候 , 这三篇或许会加上去 。 ”
另外 , 在编辑过程中黄德海还发现文光书店版《笔记文选读》有叶圣陶先生作序 , 此序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阅读视角 , 但不知何故后来的几版都没有把这篇序收进去 。 在新版《笔记文选读》中 , 叶圣陶的序被列为附录之一 。
“《笔记文选读》是我们进入古代文字的一本启蒙读物 , 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门径 。 ”黄德海表示 , 这本书很薄 , 但每一个注释和讨论都藏有吕叔湘先生丰富的学习心得 , “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是大家 , 但他愿意放弃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为青年一代服务 , 甚至他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告诉大家 。 过去咱们古人讲道德文章 , 那么像吕叔湘先生、朱光潜先生、朱自清先生 , 他们都是道德文章的典范 , 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 ”
古文|吕叔湘《笔记文选读》:趣读古文的一把钥匙
文章图片

今年7月 , 新版《笔记文选读》由艺文志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
亲近古人 , 理解古文
说起文言文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回忆起学生时代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 。 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 二怕周树人 , 三怕写作文 。
“大家都经过中学时代的题海训练 , 那些文言文选段现在想想都有点面目可憎 , 多是些经史类的文章 , 以人物传记为主 , 总要告诉你一些正儿八经的大道理 , 然后做题时要求你从一段文字里归纳出一些宏大却空泛的东西 。 ”杨焄强调 , 《笔记文选读》不同 , 它从选材上就不大一样 , “吕叔湘先生关注的是什么?是趣味 。 ”
“尤其后来 , 他在语文出版社那版里恢复了早年花了很多功夫写的那些‘讨论’ 。 我们会发现 , 他‘讨论’的话题不是给你上课 , 给你灌输什么道理 , 完全是很平等地引导你从这个选段里拓展开来 , 去联系一些和你之前相关的阅读经验 , 或者和你当下生活体验可以印证的东西 。 也就是说 , 尽管选的是一些文言文片段 , 但通过他的这些‘讨论’和引申 , 你会感觉和这些古人 , 和这些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慢慢就被缩短了 , 你会对这些作品越来越感兴趣 , 这是吕叔湘先生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 ”杨焄如是说 。
在黄德海看来 , 《笔记文选读》为“选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凡是字典能查到的 , 他不注;凡是有疑问的 , 他反复推求;凡是一时解决不了的 , 他空缺 。 这是一个学者最好的本分 。 如果他自己没彻底搞清楚 , 他就只给猜测 , 不下结论 。 而在某些他认为可以明确讲清楚的地方 , 他又会写得非常详细 。 ”
黄德海记得吕叔湘选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那篇 , “讨论”部分特别分析了苏轼为何自称“闲人”:“苏轼当时贬官黄州 , 如果这个官有职守 , 是不能闲的;如果这个官要被地方官监督 , 也不能闲 。 所以 , 给他当官又不给他职守 , 也没人监督的时候 , 他才是真的闲 。 吕叔湘先生这么一解释 , 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闲’就有了感慨 , 一下就丰富了 , 否则我们平时觉得我们也都很闲啊 。 不好意思 , 我们没有‘闲’的资格 , 我们不当官又没有被贬的经历 。 苏轼的‘闲’里面包含着很多情感 , 但并没有怨 , 整个分寸特别动人 。 因为吕叔湘先生的这番解读 , 我们可以深入体会一个作品 。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 , 自以为看懂了 , 其实只看了个浅表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