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

11月2日,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去世,享年91周岁。
他是一代人的美学启蒙,网友留言说:“《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
在很多高校里,《美的历程》和《美学四讲》都是通识课的必读作品。
哲学家冯友兰评价《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易中天评价:“单是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
【 美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因为审美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能力,需要持续的浸润与学习。
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认为自然的本色是最高的美;而儒学“入世”,“平衡”这两个字成为中国美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先秦时期的建筑艺术,再到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中国的美学,在各个时期都包含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
了解这些历史的脉络,会让我们更理性清晰地了解我们是谁,也更谦逊从容地面对时代的变化。
美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
文章插图
1954年,李泽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正值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辩论,工作第一年,他就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之后一系列文章让他在当时的美学论战中自成一体。
李泽厚曾说:“50年代后期我有很多钱,1956年冬在《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上发表两篇文章,稿费加起来1000元。当时每月工资收入才几十块钱。”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很少为金钱的事务发愁,几部著作的版税,也让他多年衣食无忧。
《美的历程》虽然只有十几万字的规模,但融入了中国美学史、文学史、哲学史、文化史等内容。
从古至今,“美”这种心理体验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生活中,我们怎样提高审美能力,去感受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李泽厚先生把中国美学发展划分为五大历史阶段:
远古到商周,是图腾崇拜青铜之美;
先秦到汉代,是理性之美与浪漫之美;
不羁的魏晋之风里,藏着人的觉醒;
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其美;
明清文艺,是世俗文化里的人性解放。
美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
文章插图
有一种红,叫中国红。从远古的山顶洞人开始,红色就已经被视为一种符号来崇拜了。
他们会在墓穴里撒上红色的赤铁粉,会把衣服染上红色,这被认为是远古图腾崇拜最初的形式。
随着巫术礼仪不断发展,人们又逐渐把这种符号具象化,形成了对龙和凤的崇拜。
商周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青铜之美,带着强烈的宗教意味。
今天去博物馆看青铜器,粗犷的器形和神秘的兽纹,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威慑力和狰狞味道。
它们的美,体现的是早期人类对力量的崇拜。
经历了审美意识的萌芽,从先秦到两汉,思想发展、百家争鸣,美学上也迎来了理性与浪漫的碰撞。
儒家强调用理性来指导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建功立业;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不受世俗约束的独立状态,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又洋溢着浪漫之美。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美感#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是活出美感
文章插图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门阀士族分裂割据,各自为政,政权更迭频繁、混乱不堪,但是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