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世人永远需要智者的叮咛智者的代价是浩瀚的痛苦( 二 )


钱理群先生曾说:“回顾这几十年 , 我们现在能举出来有全局性影响的 , 也就是李泽厚 ,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 ”
“全局性影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说法 。 上世纪80年代 , 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在读李泽厚 , 因为他激活了我们想象明天的能力 。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 , 在于人能想象明天 , 并据此而行动 。 每个人想象的明天都不同 , 所以人类的DNA如此相似 , 行为上却如此天差地别 。 可现代社会的困境是:我们都是批量制造的产品 , 从一生下来便被规定 , 必须想象同一个明天 。
从幼儿园起 , 我们便被成人诱导 , 在“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打好基础”“勤能补拙”等一系列话语的压榨下 , 我们逐渐学会了厌恶自己、说谎、假装努力 。 相当时期 , 想象自己的明天是危险的 , 而“当科学家”的明天不符合所有个体的感受 。 随着真实感渐行渐远 , 自我亦随之消逝 。
其实 , 在当年的大学校园中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影响更大 , 尤以《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最火 , 很难描述第一次读到它时的震撼 。
一是《论语》刚解禁 , 大学生基本没读过 。
二是从那些道德金句中 , 很难梳理出思想脉络 , 不觉得它比《小学生行为守则》高明 。
三是不认为古代思想对今天有用 。
正是通过李泽厚的这些书 , 大学生们才第一次思考本体——它不再只是回答世界本原是什么 , 比如世界是物质的 , 还是意识的;而是深入思考世界的底层逻辑 , 它带有东方哲学色彩 。
佛经中说 , 牛马不知自己辛劳 , 猪猡不知自己肮脏 , 因为它们缺乏更高的视角 , 受困在自己的经验中 。 那么 , 我是否也要过牛马那样的一生呢?我的镜子在哪?我的没来由的烦恼、迷茫、苦痛 , 不正因我没找到自己的镜子吗?
李泽厚的书的魅力在于: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明明白白;能带读者发现此前没想过的问题 , 这些问题与生命息息相关 。
沿着“美学”
这个方便之门
李泽厚与80年代思潮中的任何一派均保持距离 , 但他显然在启蒙主义的延长线上 。
启蒙主义源自西方哲学 , 核心是相信理性 。 曾几何时 , 人类为维护道德、秩序、崇高感等 , 不等不依赖上帝、传统、圣人 , 凡人只能被动遵守它们划定的律条 。 可传统就是对的吗?圣人就是对的吗?那些律条是真是假?
康德说 , 启蒙就是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 。
首先 , 被动遵守律条是一种不成熟的状态 。 其次 , 这种不成熟 , 是人自己给自己的枷锁 。 用康德的话就是:“一个时代绝不能缔结某种条约 , 以阻碍后来的时代扩展眼界、增进知识、消除错误 。 这将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犯罪行为 , 因为人性的固有使命正在于这种进步 。 ”
坚守理性 , 是李泽厚最基本的立场:“看中国还是要用‘理性’的眼睛 。 中国那么大、那么复杂 , 用别的眼睛都不行 , 用阶级斗争的眼睛、皇帝的眼睛、痞子的眼睛、道德家的眼睛 , 都不行 。 用简单的 , 情绪化的眼睛就看不清楚 。 ”
从理性立场看 , 就会发现 , 太多Ideology(意识形态)是宗教的代偿品 , 诸多前提未经实证 。 李泽厚的高明在于 , 他不纠缠于惯常语境 , 而是别开新境 。
于是 , “美学热”喷薄而出 。
真懂《美学四讲》的人有多少?真搞清美学是什么的人有多少?这其实不重要 , 沿着“美学热”的误会 , 李泽厚等学者塑造了全新的现代性想象——学习世界 , 兼容并包 , 重构自己 。 1978年到1987年 , 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达5000余种 , 大约是此前30年的10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