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今天我们如何读经典

能够称得上“经典”的作品 , 必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珍品” 。 笔者的理解是 , 经典作品是正在“重读的书” 。 正在读的书 , 不一定是经典 , 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个又一个人阅读、被一个人一次又一次阅读的书 , 才可以称作“经典” 。
经典作品不仅可以传授成体系的知识 , 还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 给读者心安理得的人生 。 所谓“心安理得” , 倒过来理解更为妥帖:只有“得理” , 才能“安心” , 而经典作品教人的“理” , 是生活的真相 , 是人生的真谛 , 是永恒的真理 。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 , 鼓励和引导他们从小阅读国学经典 , 能够让他们认识最本真的自我 , 做最好的自己 。 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 阅读经典能培养至正至纯至善的美好品质 。 诸如《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 , 是古圣先贤人生智慧的结晶 , 学生通过口诵心悟 , 久悟成习 , 久习成性 。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有多少 , 取决于自己心灵磁场有多大 , 而国学经典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助推器 , 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 长期阅读国学经典 , 能启发学生的孝顺心、感恩心、恭敬心、上进心和谦卑心 , 心灵若丰满 , 一切皆美满 。
其二 , 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奠定人生根基 , 造就未来格局 。 阅读经典不仅能促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 , 改变学生行为习惯 , 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的人生基础、胸怀抱负、发展格局的逐渐建立与完善 。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读《大学》善做事 , 读《论语》善经商 , 读《中庸》会做官 , 读《老子》有智谋 。 ”讲的就是经典著作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
今天我们该如何阅读经典呢?
笔者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和课堂教学实践 , 总结了三条经验 , 与大家分享 。
【经典|今天我们如何读经典】其一 , 一字一句地诵读 。 著名评论家解玺璋在谈到读经典的诀窍时说:“别无他法 , 唯有一字一句认真读下去 。 ”阅读经典不能像喝酒 , 一饮而尽 , 而应如品茶 , 字斟句酌 , 反复咀嚼 , 细细品味 , 方能领悟“微言”所传递出来的“大义” , “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今年起 , 我们在班级开设“醉美古诗词”课程 。 这是教师的“自选动作” , 没有教材 , 由教师设定主题 , 领着孩子一起搜集、甄选诗词 , 再以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集中展示;没有教案 , 就自己动手写讲义 。 在“每日一诗”的时间里 , 孩子们用稚嫩动听的童声 , 吟诵这些精妙的诗句 , 教师常常领着他们一起“咬文嚼字” , 引导他们把“薄”纸读“厚” , 把“短”诗读“长” 。 比如 , 在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 启发学生一字一句地品读 , 体会“好雨”之“好” 。 通过反复品读 , 学生终于明白 , 这场春夜的雨好在“适时” , 好在“润物” , 更好在“细无声” , 正因如此 , 春雨才无意讨“好” , 才选择在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 , 在人们酣睡的夜晚细细地下 。
其二 , 边想边写地读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读”是一个动词 , 要真正动起来 , 不仅要嘴动、脑动 , 更要手动、心动 。 笔者在读《古文观止》一书时 , 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阅读的感受、心得和疑惑 。 《红楼梦》笔者读了两遍 , 第一遍泛读 , 了解故事情节 , 理清人物关系;第二遍精读 , 精读的时候 , 不仅在书上写感悟 , 还做摘抄 , 所以第二遍读下来 , 阅读笔记已经有厚厚一本 。 教师现身说法 , 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边读边写读书笔记 , 这样有利于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