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戏曲电影如何做“翻滚的钻石”( 三 )
确实 , 百多年来情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 西风东渐 , 西方戏剧理念及手法的进入和盛行 , 使戏曲的人物塑造、故事走向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 如前所述 , 西方戏剧在“性恶论”的主导下 , 往往偏向于个体的人性善恶的纠结和变化 , 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和现实性的故事情节 , 则对应了生活化表演和写实性再现 。 受此影响 , 现当代戏曲创演的最大变化便是突破“好坏分明”的壁垒 , 在保证“好人”与“坏人”的外部冲突的同时 , 加强对个体人性善恶的内部冲突的表现 。 具体表现有二:在改编老戏时 , 多以“先锋”“实验”的名义对传统戏曲人物实施“翻案” , 如一些作品中的潘金莲、穆桂英、田氏、崔氏等;在新编剧目时 , 多以“人性”“现代”的目标塑造新的形象 , 如京剧《曹操与杨修》、淮剧《金龙与蜉蝣》以及越剧《秋色渐浓》中的吴仕达、淮剧《小镇》中的朱文轩等 。 其同工处 , 都是着力于人性因环境、命运所致的善恶冲突、正邪变化 , 以悲剧为多见——这也是对“大团圆”结局的一种逆反或抵抗 。 与此同时 , 由于创演理念的由虚渐实 , 写实性场景、生活化表演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上的常态 , 与传统剧目相比 , 违和感大大降低 , 也为这些剧目更顺利地改编为电影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
应该看到 , 在现当代的优秀戏曲剧目中 , 人物塑造理念的变化并不是颠覆性的 , 而是建设性的;写实性场景和生活化表演同样如此 , 基本达到了“中西交融”的境界 。 这便是“新曹操”“新白娘子”们以及一干新人物得到认可和欢迎的原因 。 须知时代在变 , 接受审美与创造审美正进行着同向和同步的发展 。
不仅主要人物 , 次要人物的变化也不应忽略 。 比如京剧《廉吏于成龙》中偏执、阴狠的官员勒春 , 他不信“猫儿不吃腥” , 一心要揭于成龙似廉实贪的“真面目” 。 在这个“坏人”的层层猜忌和步步逼迫下 , 全剧从容地展示了于成龙作为“好人”的“发展着的丰富性”;而在尾声 , 勒春在真相大白后幡然悔悟 , 在于成龙人格魅力的感召下 , 归入“好人”之列 。 无独有偶 , 京剧《贞观盛事》中“坏人”李世民与“好人”魏徵的人设关系、故事结局也是貌合神似 。 虽然如此 , 主次还是严格有别——与于成龙、魏徵“发展着的丰富性”相比 , 勒春、李世民的善恶纠结与转变仍居次要地位 , 并不作深刻剖析和充分展开 。 由此可见 , 两剧并没有颠覆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美学偏好、美学理想 , 而是继承中的创新、保持里的增益 , 可视作当代戏曲对传统中华美学精神的转型和转化 。 两剧先后于2009年、2018年拍摄成京剧电影 , 虽出于不同的导演之手 , 在写意、写实和表现、再现上各有侧重 , 但都有上佳的艺术质量和良好的观赏体验 , 可见当代戏曲原创剧目要比传统剧目更适合电影的呈现 。 最重要的是 , 两部戏曲电影在人性的阐述也即文学性上完全尊重了原剧 , 可视作戏曲电影对当代原创戏曲中华美学精神的再一次转型和转化 。
戏曲与电影深藏的关联性
1905年 , 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被搬上银幕 , 成为中国的第一部国产电影 。 百多年过去了 , 戏曲电影早已超越了工具或技术的领域 , 与纪录片的概念及作品完全区别开来;也已脱出了题材和体裁的框范 , 与悬疑片、伦理片、科幻片等不处于同一考量层面 。 尤其是21世纪以来 , 一大批戏曲电影新作宣示了建设独立、特殊、系统的中国电影品类的共识和理想 。 毫无疑问 , 这是基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转型转化的高度之上的 。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17位著名历史人物的死亡面具,在他们死后不久制作的
- 李焕英|光喊口号的“女性电影”,歇歇吧
- 艺术|新京剧助力安徽戏曲艺术新发展
- 墨香铜臭$墨香太爱主角不愿他们跌落道德制高点?笔下人物没有完美只有生动
- 约翰·辛格·萨金特@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油画人物作品欣赏
- jiojio!看她画水彩都好治愈,她的插画人物随意、慵懒
- Scheffer@古典雅致女性画像——荷兰学院派画家Scheffer人物肖像油画欣赏
- 奥利弗&纯情与美丽~英国画家威廉·奥利弗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 人物@108将中,有9人被金圣叹评为上上人物,其中有哪些人配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