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朱光潜: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 二 )


西方新式工厂大半都已应用这个原则去调节工作和休息的时间 , 结果工人的工作时间虽然少了 , 雇主的出品质量反而增加了 。 一般人以为休息是浪费时间 , 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 。 此外还有精力的损耗更不经济 。 拿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 , 可工作的年龄至少有二十年的差别 , 我们到五六十岁就衰老无能为 , 他们那时还正年富力强 , 事业刚开始 , 这分别有多大!
【意识|朱光潜: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 , 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 , 苦思不得其解 , 后来跑到街上闲逛 , 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就轻轻易易地解决了 。 据心理学家的解释 , 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 , 才得着土生根 。 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 , 表面上似在休息 , 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 , 詹姆斯有“夏天学溜冰 , 冬天学泅水”的比喻 , 溜冰本来是前冬练习的 , 今夏无冰可溜 , 自然就想不到溜冰 , 算是在休息 , 但是溜冰的筋肉技巧却恰巧此时凝固起来 。 泅水也是如此 , 一切学习都如此 。 比如我们学写字 , 用功甚勤 , 进步总是显得很慢 , 有时甚至越写越坏 。 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 , 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 。 进步之后又停顿 , 停顿之后又进步 , 如此辗转多次 , 字才易写得好 。 习字需要停顿 , 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 。 习字如此 , 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 。 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 , 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有一段故事 , 戒人为学不宜操之过急 , 说得很好:
沙门夜诵迦叶佛教遗经 , 其声悲紧 , 思悔欲退 。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 , 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 。 ”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 。 ”“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 。 ”“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 ”佛言:“沙门学道亦然 。 心若调适 , 道可得矣 。 于道若暴 , 暴即身疲;其身若疲 , 意即生恼;意若生恼 , 行即退矣 。 ”
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 , 亦常力戒急迫 , 主张“优游涵泳” 。 这四字含有妙理 , 它所指的功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 , 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 。 要“优游涵泳” , 非有充分休息不可 。 大抵治学和治事 , 第一件要事是清明在躬 , 从容而灵活 , 常做得自家的主宰 , 提得起也放得下 。 急迫躁进最易误事 。 我有时写字或作文 , 在意兴不佳或微感倦怠时 , 手不应心 , 心里愈想好 , 而写出来的愈坏 , 在此时仍不肯丢下 , 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勉强写下去 , 写成要不得就扯去 , 扯去重写仍是要不得 , 于是愈写愈烦躁 , 愈烦躁也就写得愈不像样 。 假如在发现神志不旺时立即丢开 , 在乡下散步 , 吸一口新鲜空气 , 看看蓝天绿水 , 陡然间心旷神怡 , 回头来再伏案做事 , 便觉精神百倍 , 本来做得很艰苦而不能成功的事 , 现在做起来却有手挥目送之乐 , 轻轻易易就做成了 。 不但作文写字如此 , 要想任何事做得好 , 做时必须精神饱满 , 工作成为乐事 。 一有倦怠或烦躁的意思 , 最好就把它搁下休息一会儿 , 让精神恢复后再来 。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 。 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到的快乐 , 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 。 诸葛武侯所谓“宁静以致远”就包含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在内 , 宁静才能有丰富的生趣和生机 , 而没有充分休息做“优游涵泳”的功夫的人们决难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