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安迪·沃霍尔“来到”上海:永远的年轻,无穷的复制( 二 )


1945至1949年 , 沃霍尔就读于卡内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 , 毕业后来到纽约 , 以商业插画家的身份开始其艺术生涯 。 他为时尚品牌和百货公司工作 , 并在此期间创作的最早的波普绘画作品 。 此次展览中 , 可以看到沃霍尔此时期为百货商店所设计橱窗的重制实物和历史照片 。
插画|安迪·沃霍尔“来到”上海:永远的年轻,无穷的复制
文章图片

沃霍尔1944年《自画像》 , 展览现场 , 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沃霍尔的母亲朱莉娅对他的艺术和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影响 。 在展览中 , 一个以橙色墙纸围起来的空间专门呈现了沃霍尔的母亲和他在艺术上的联系 。 朱莉娅随沃霍尔搬到纽约 , 之后一直与他同住 。 他们在拥挤的公寓里养了一大堆猫 , 在展览中 , 能够看到朱莉娅画的各种猫 , 母子俩还共同出版了一本题为《25只叫Sam的猫和一只蓝猫》的绘本 。 从温馨的橙色空间走出来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看到了沃霍尔的一系列商业插画 , 这些插画的画风俨然与朱莉娅一脉相承 。
安迪·沃霍尔和母亲 , 展览现场
20世纪50年代 , 沃霍尔跻身纽约最成功的的商业插画家 , 在他的诸多商业插画中 , 各种各样的“鞋”尤为出名 。 他于20世纪40年代便开始为《Glamour》杂志画鞋 , 之后又当过鞋履设计师 。 正是在鞋履产业 , 沃霍尔发展出了“印迹线”(blotted line)的独特技艺:他用铅笔在描图纸上描摹图像 , 再用钢笔在描图纸的背面一笔笔地描摹 , 趁墨水干之前印在纸上 , 留下不连续的、有粗细的非常特别的墨迹 , 留下不连续的 , 有粗细的非常特别的墨迹 。 由此 , 他能对同一个主题进行不同的演绎 。 这一过程也接近于最基础的版画复制 。 由此 , 从充当商业插画师开始 , 沃霍尔已经体会到“复制”的魅力 。
插画|安迪·沃霍尔“来到”上海:永远的年轻,无穷的复制
文章图片

安迪·沃霍尔设计的邦威特百货香水橱窗展示
名利“厂”
离开第一章节后 , 便走进了“摄影师沃霍尔”的世界 。 这一章节从“实验”、“夜生活”和“肖像”等角度呈现了其职业生涯从拍摄主题到各种实验探索在内的摄影艺术实践 , 其中包括众多与其同时代的人物和合作者的肖像照 , 这些肖像照为艺术家的丝网肖像创作提供了素材 。 此外 , 这一章节还展出了沃霍尔的拼合摄影、快照亭照片、宝丽来照片 , 用较为传统的黑白照片拍摄的电影场景和都市夜生活 , 以及集艺术家和摄影师于一身的沃霍尔用相机记录下的个人生活 。
插画|安迪·沃霍尔“来到”上海:永远的年轻,无穷的复制
文章图片

展览再现“银色工厂”
在二楼的展厅中 , 一大块区域被打造成沃霍尔的“银色工厂”——1964年5月 , 在纽约东区47大道的一座老式工作车间内 , 沃霍尔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 他用银色锡纸和油漆装潢内部 , 并起名“银色工厂” 。 沃霍尔的工厂超越了一般工作室的概念 , 是其仿照工业生产线创作作品的地方 。 同时 , 也是艺术家、电影明星、摇滚歌手、社会名流、文艺青年们聚集的场所 , 兼具工作室和沙龙的双重性质 。 与此同时 , 沃霍尔的许多电影亦是以工厂成员生活状态为灵感的叙事记录 。 在展览中 , 这个银色的空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 其中包括他在这里拍下为工厂成员拍下的照片 , 以及此前鲜少展出的沃霍尔曾使用过的设备 , 如宝丽来Big Shot相机、辅助手绘波普作品底稿的投影仪、16毫米电影镜头、投影胶片和其创作中挪用的源素材 。 而在另一个紫色空间中 , 一系照片重现了沃霍尔流连于派对、结交名流的夜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