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五 )


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文章图片
展厅现场
徐冰介绍说自己过去对科幻文学、航天知识和太空艺术历史并不“那么有兴趣” 。
介入项目后,他开始补课,并且把自己的整理归纳也呈现在此次展览中 。太空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绘画为主表达对外太空的想象;美苏太空竞争时期,前苏联《社会主义是发射台》这类的宣传画,美国成立“太空艺术项目”所创作的鼓励太空事业的作品 。这期间,由于太空科技的强劲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科幻绘画;全球进入当代艺术阶段后,太空科技与现实生活日益贴近,开始出现借助外太空条件,去实现过往在地球上难以实现的创作 。
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文章图片
徐冰
“艺术家其实很早就有对太空艺术的想像,直到人类首次进入外太空5年后的1965年,才出现了第一件在外太空完成的艺术作品: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用线绳把彩色铅笔绑在手腕上,对着瞭望窗,在‘上升2号’飞船上创作了《日出轨道》 。随后,各国宇航员用水性颜料在零重力飞舞的状态下,尝试绘画及表演等 。”徐冰说 。
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文章图片
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的彩色铅笔作品《日出轨道》及使用的工具 。摄影 王诤
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大卫?斯科特(David Randolph Scott)和詹姆斯?本森?艾尔文(James Benson Irwin)秘密地将一个刻有14名因太空探索丧生者名字的,8.5厘米高的铝制雕塑《倒下的宇航员》放在了月球表面 。在徐冰看来,这个在地表制作的雕塑,“与那些带上去又带回来的作品不同,它只有放在外星球那个特殊位置时才出现意义 。”
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文章图片
《倒下的宇航员》摄影 王诤
2018年,真正具有当代观念性质的太空艺术作品出现了:美国艺术家特弗雷?博格伦(Trevor Paglen)与内华达艺术博物馆合作,通过SpaceX“猎鹰9号”将一个鞋盒大小的,充满反光聚脂薄膜材料的立方体带入太空 。这个方体在真空环境下会自动膨胀成一颗30米X1.5米的钻石形气球,地球人裸眼可见其反射的阳光 。
徐冰|现场| 徐冰的艺术火箭:跨越“卡门线”
文章图片
《轨道反射器》太空模拟图摄影 王诤
虽然这件作品由于技术故障没有成功,但引起了关于“太空垃圾、光污染、谁有权将什么放入太空?”的讨论 。批评集中在他把“无用”发到太空,艺术家说:“公共艺术的好就是它的‘无用性’ 。”“我很喜欢这个作品,他争取的是艺术家与科学家具有平等使用太空的权利 。而且在我看来,讨论本身已经起到了此项目的作用 。艺术有时并没留下精美的、物质化的“艺术品”,却触碰了预示未来的命题 。”
在访问最后,徐冰若有所思,“其实太空科技仍然处在婴儿期,婴儿期只顾把孩子养大,顾不上别的 。什么时候太空科技可以开始为艺术创作服务了,真正的太空艺术时代就到来了,早晚会有这么一天的 。进入太空艺术创作的两年来,我从航天科学家们对极致的追求精神中学到了许多,他们在锲而不舍的探索、实验中,走向成熟 。其实,没有中国航天人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不存在中国当代太空艺术得以施展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