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专访( 四 )


新京报:那灵感、直觉在诗歌写作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黄梵:灵感来自思维的短路 , 只不过歪打正着 , 得来全不费功夫 。 但它只是让写作起飞的机场 , 就像打火机 , 没有汽油也白搭 。 书中讲了准备“汽油”的很多方法 , 比如 , 怎么重新看世界 , 怎么重新处理旧事物等 。 写作中 , 直觉和理性是需要配合的 , 直觉具有滑翔的特性 , 它可以把一个理性的想法 , 自动往前推进 , 但滑翔距离有限 , 你不可能靠直觉写一首很长的诗 , 理性的想法就像风 , 是推动力 , 直觉的冲力疲沓时 , 就需要想法来推一把 。 这对小说也适用 。 很多人对逻辑有误解 , 以为它是诗歌的天敌 , 殊不知如果没有理性逻辑的介入 , 直觉很容易把诗引向散漫 , 甚至混乱 。 就单句而言 , 直觉常能在诗人自己理解前 , 先找到合适的意象 , 尤其经过训练后的直觉 , 往往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
03
写诗的“模式”和诗歌“陌生化”之间不冲突
新京报:书中总结了几种写出诗句的模式 , 如A的B、A是B、让A做A做不到的事等 , 也提到一些结构方式 , 如三段式结构 , 并以一些诗人的作品为例搭配讲解 。 这些模式成就了一句、一节或一首诗 。 这些方法一旦成为“模式” , 会不会容易成为写作的某种套路 , 让诗歌失去部分独特性?或者 , 这种模式(或“公式”)会不会成为一些写作者来“仿造”诗歌的手段?
黄梵:我常用“基本舞步”来比喻四种模式 , 等你跳舞自如的时候 , 就会忘了基本舞步 , 那时已化在自如花样中的基本舞步 , 并不会影响你的跳舞个性 , 无数舞者学的基本舞步一样 , 跳舞风格却迥异 。 所以 , 四种模式是拐杖 , 一旦把初学者搀扶到会走路 , 就可以扔掉拐杖 。 就像写书法开始要练基本笔法 , 成为书法家以后 , 你不会感到基本笔法会影响书法个性 , 或碍手碍脚 。 书中讲诗歌的整体结构时 , 正是考虑到诗歌结构最多变 , 怕讲多了会被学生尊为结构模具 , 成为写作套路 , 我只介绍了最经典的三段式整体结构 , 这是书中唯一讲授的整体形式结构 , 其他只介绍了音乐、隐喻等可以造成整体感的方法 。 写单句的四种模式 , 既然是诗意的形式结构 , 照搬模式确实可以“仿造”诗歌 , 不过其中是否有灵魂 , 还是容易辨出的 , 我们不该因噎废食 。
新京报:除了技巧 , 书中也提到文学的道德层面 , 主要论及的是“修辞立其诚” 。 怎么理解这句话?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作品是否做到了“诚”?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修辞立其诚?
黄梵:形式与内容很难分开 , 任何形式里都有“思想” , 这也是可以验证其“诚”的地方 。 既然写诗的是人 , 生活经验就会成为一个严厉的法官 , 它能帮我们判明词语背后的那颗心灵 , 是否真诚?就是说 , 一旦把诗歌修辞与经验对照 , 修辞的人性依据和逻辑就会现形 , 会留下可以用经验验证的把柄 。 我之所以为写诗课的诗学 , 提供一个人性论的思考基础 , 目的也在于此 。 书中一方面强调诗内的形式结构 , 似乎遵循新批评诗学的主张 , 另一方面 , 一旦模式训练结束 , 我又督促学员要跳出形式结构 , 回归诗外的“文学道德” , 目的就是为了让经验的声音 , 最后能为是否做到了“修辞立诚” , 提供判决 。
新京报:“陌生化”这个词在有关写作的文章中常被提及 , 这本书也谈到 , 认为诗歌追求陌生化 , 不仅可以通过内容也通过形式 。 你怎么理解“陌生化”这一概念?写作追求“陌生化”的必要性在哪里?“陌生化”与上面提到的“模式”有冲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