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专访( 五 )


黄梵:我没有把陌生化仅仅作为手段 , 我还揭示了它背后的人性根据 , 让大家意识到 , 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 新房子要装修 , 人要买新衣服等 , 都是人性渴望震惊的外化 , 来自原始期的冒险需要 。 诗歌也是这种人性的外化 , 并占据诗意的制高点 。 诗意说白了 , 就是对喜新厌旧的释放 , 面对想法固化的熟稔生活 , 你如何把生活重新”装修”呢?陌生化是唯一的出路 , 因为只有陌生化才能避免什克洛夫斯基说的“自动化”现象 。 比如 , 你不断重复遇到一个生人 , 完全熟悉后 , 你就会自动地忽略他 , 这就是“自动化”现象 。 如果你在诗中袭用大量成语 , 就要冒着成语被读者自动忽视的风险 。 诗歌另辟蹊径的目的 , 就是为了书写熟悉的生活时 , 又避开“自动化”现象 。 书中提供的模式 , 恰恰是把旧事物陌生化的具体方法 , 两者不但不冲突 , 还是写诗者掌握陌生化的好抓手 。
诗歌|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专访
文章图片

什克洛夫斯基 , 俄国形式主义流派重要代表 。
新京报:书中提到一个概念 , “现代写作” 。 就诗歌来说 , 其“现代性”主要意指什么?
黄梵:“现代写作”总体是指20世纪以来的写作 , 经历过现代主义的洗礼 , 具体到各国略有不同 。 对汉语新诗 , 是指白话文学革命以来的写作 , 对美国新诗 , 是指庞德意象派运动以来的写作 , 对法国现代诗 , 是指波德莱尔以来的写作 。 “现代性”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和问题 , 却深刻影响了现代写作 。 简单说 , “现代性”是启蒙运动的理想 , 试图通过启蒙理性 , 达成理想社会的实现 。 诗人们先知先觉 , 很早就意识到现代性实现的不可能 ,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明证 , 这是文艺中出现的与之相反的“现代性” , 认定现代人已困在理性与个性解放之间 , 人类的生活已变成诸多不可解的悖论 , 这决定了现代写作倾向涉足困境和问题 。 理性意味着简化 , 趋同 , 个性解放意味着多元 , 现代写作则倾向把启蒙运动的理性征战 , 化为多元并存 。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 , 法国诗人 , 代表作有诗集《恶之花》和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 , 另写有大量文学和美学论文 。 波德莱尔被视为“第一位现代主义者” ,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巨大 。
04
写作课遵循“有教无类”理念
【诗歌|黄梵:普通人也需要写诗的生活,需要写诗充实自己的精神|专访】新京报:写作课中的内容 , 对听众有要求吗?比如 , 听者必须是个敏感的人 , 甚至必须是个有“诗意”的人 , 才能有效?
黄梵:没有要求 , 写作课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 , 学员的职业遍及各行各业 , 既有教授也有工人 , 年龄跨度有几十岁 。 我不需要听者天资聪慧 , 有学的热情就行 。 原以为一些零基础的学员 , 经过训练 , 写得还不错就不错了 , 一些有基础的学员 , 会成为专业诗人 , 最后的结果是 , 写到专业水准的人中 , 有大量零基础的学员 , 甚至成绩最突出的诗人汗青 , 原来就是零基础的学员 。 也有基础好的学员 , 进步不太明显 , 究其原因 , 是舍不得放弃原有的观念和方法 , 对新方法的信任度不高 , 或不能按部就班学习 , 总想一步登天 。 零基础的学员 , 往往没有这些包袱和杂念 。
新京报:作为老师 , 你对学生有预期的期待吗?如书中所说 , 一些零基础的人 , 通过课程成了专业写诗者 。 你有类似这样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吗?
黄梵:谈到预期确实有 。 开写作课无非两个目的 , 一是给想成为专业诗人的学员 , 提供写作的专业指导 , 这些指导对他们可能就是捷径 , 二是给想探究和充实人生的学员 , 提供可以改变眼光的方法和观念 , 让他们真正拥有现代诗乃至现代文学的纯正趣味 , 让诗成为他们的精神源泉 。 每次课程结束 , 达成的目标都超出我的预期 , 连学员自己都不敢相信 , 能用这么短的时间 , 就脱胎换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