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红星书评|李樯《挑灯夜行》:日常生活中的诗情( 三 )


其实 , 更多时候 , 这些诗学动作是李樯亲自完成的 。 在《故意的》一诗中 , 诗人叙述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场景 , 几乎将当下流行的或大众的生活囊括殆尽 , 养狗养猫 , 栽花种草 , 跑步、烧香、远游 , 海滩晚浴 , 醉酒、贪睡 , 幽默、微笑、爱恨……这就是我们的一切 , 但这一切是真实的吗?诗人只轻轻在这一切之上按上“故意”二字 , 便让这一切失去了重量 , 甚至失去了真实 , 而真实与真相是那些让人不安的、未知的或者令人恐惧的力量 , 如《楼道里并不安静》《跳水的女人》《惊醒的下午》等等 。 《云云》是一首小型叙事诗 , 前三节转述了人物的自述 , 描绘的是一幅看似幸福生活的画面 , “你用力拍我的肩膀/大声说真好 , 生活真好/有一帮朋友真好” , 虽然漂泊 , 但却喜欢恋爱与小孩 , 相信方士的预言 , 预想将来“我就能像你们一样/过上有家有口的生活” 。 这一切却在第四节反转了 , 云云在车祸中死去 , 报纸上有现场的图片 , “看到你嘴角的两缕血痕/我才确信/你真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去了” , 究竟谁是生活的真相?诗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 最为沉重的不是云云的死 , 而是她生前酒后对幸福的描绘 。 面对这一切 , 固然可以追问、批判、反诘 , 也可能是厌倦、失望、麻木自嘲和戏谑 , 如同《或者 , 干脆什么都不问》的选择 , 放弃貌似能给出答案的“城府深的人”“社会学教授” , 宁可向“刚出生的女儿”“一只鸟”“一朵黑暗里偷开的花”请教“生活的秘密” , “或者 , 干脆什么都不问” 。 又如《我忽然再次厌倦了欢乐》 , 将自我物化或消失 。 再如《手枪》所戏谑的那样 , 虽然只是“把手握成枪的样子/食指对准自己的脑袋” 。 但“用舌头扣去扳机” , 足以让自己仓皇出逃 。 而所有这一切的终极答案可能在《医生 , 我病了》中 , 这病当然不会是身体与生理的疾病 , “不是这儿 , 也不是这儿/我不知道是哪儿” , 惟有生命的虚无和归零才是最终的解脱 , “让饥饿和呼吸停止 , 让时间/黑暗和黑暗中的光停止” 。
起于日常生活而又不止于日常生活 , 要从日常生活中逼出诗意 , 需要力量与智慧 , 需要将日常生活陌生化 , 在这一过程中 , 李樯的诗学修辞策略不是大规模地对日常生活进行重构、拼贴、嫁接和塑形 , 而是不经意中的一声轻微的断裂、拐弯、变形 , 或者由实向虚的轻盈的滑翔便改变了诗歌的方向 , 将日常生活导入到新的意象空间和阐释背景 , 像《学步车》的结构就较为典型 , 在千叮咛万提醒之后忽然感慨道:“孩子们啊 , 要是你们能直接学会/无须这么小心/那是最好了” , 对天真烂漫、懵懂莽撞的孩子们来说 , 人生的道路有多少危险呢?这样的结构可以存在于诗节之间 , 可以在诗行之间 , 也可以在诗句中的词语之间 , 当然 , 更是诗人内里的感觉与意念的跳跃和转换 。 像《寝室素描》的开头一句 , “一匹马跑向画纸深处” , 一匹马跑没问题 , 但跑向画纸深处就把方向带向了虚空 。 再如《早起》中“两条鱼从抽屉里游出来”也是类似的句子 , 鱼游出来是常态 , 但嵌入了抽屉 , 便使得晨起雨中的场景进入了幻觉 。 在《静物》中对水瓶和茶杯的描绘本来已构成安静的时光 , 但“茶杯上的金鱼游出草丛/落在地下/死亡一步步逼近/它由不安变得绝望”就打破了本有的宁静 , 写实的场景一下子变得魔幻了 , 轻微的恐惧使得室内所有的静物都“从睡梦中醒来” , 作品便整体地与日常生活脱钩了 , 虽然 , 日常生活依然以语词的方式分布在话语的全过程 。 还有如《三天三夜》《一身鸭毛的味道》《5月的晚上的摇滚乐》《震惊被一只麻雀叼起》等都有类似的修辞动作 , 甚至如《鱼的远方》等作品已经带有了强烈的形而上气质 , 这也就使得李樯的诗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 甚或会让人对其日常生活的诗学倾向的判断都变得犹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