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三 )


文学|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文章图片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海婴合影
@本杰明:鲁迅的后人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好像没有再出现有名的文人?
陈青庆:鲁迅与许广平育有一子周海婴 , 鲁迅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 , 但并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子承父业 。 鲁迅在去世前一个多月曾写过一篇题为《死》的杂文 , 其中留下类似遗嘱的文字 。 其中关于对后人的嘱托 , 他在文中写道:“孩子长大 , 倘无才能 ,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
周海婴长大后遵循父亲的嘱咐 , 并没有一味追求成为“空头文学家” , 而是选择了科研道路 , 成为我国著名的无线电学者 。 周海婴的后人们也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
@纸袋玫瑰:鲁迅设计北大校徽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陈青庆:鲁迅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 , 在美术设计方面也有很高造诣 。 鲁迅的诸多作品 , 如小说集《呐喊》、杂文集《热风》《而已集》、译作《艺术论》等 , 这些书的封面均是由他本人操刀设计 。 除此之外 , 他还是中国木刻(版画)运动的倡导者 。
由于鲁迅在美术方面的造诣 , 因此1912年鲁迅在民国政府教育部担任佥事时 , 当时的教育部长蔡元培便邀请他在教育部主办的讲座上担任讲师 , 讲授“美术略论” 。 1916年12月 ,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 翌年邀请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 同年8月7日 , 鲁迅完成设计并致信蔡元培 。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 。 ”这里的“徽章”便是北大的校徽设计图样 。 据说这个校徽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瓦当 , 也有人说这个北大校徽的图案设计形似一具人的脊梁骨 , 寓意着对北大学子的期望 , 希望他们成为国家的脊梁 。 鲁迅的好友刘半农还曾戏称这是个“哭脸校徽” 。 鲁迅的校徽设计很快被北大采用 , 一直延续到1949年 , 后因一些历史原因遭弃用 , 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启用 , 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