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出圈”社交媒体获点赞无数

传统音乐包括器乐、民歌、曲艺及戏曲等 ,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 近年来 , 随着国学热在中国日益升温 , 传统音乐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 , 以丰富的形态、独特的韵味掀起人们对传统艺术寻根探源的热潮 。 《闪光少女》《国乐大典》等影视剧、综艺节目成功出圈 , 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 bilibili视频平台用户“古琴诊所”的粉丝数达68.3万 , 其代表性作品《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播放量272.2万 , 点赞数18.5万 。 无论是影视剧对传统音乐的创新性应用 , 还是综艺节目全方位策划的跨界展示 , 抑或是短视频对传统音乐知识的普及介绍 , 影视节目通过融合传播激发了传统音乐的新活力 , 使其热度攀升、粉丝数倍增 , 传统音乐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相关话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 展现了空前广阔的发展前景 。
从“借曲造境”到“音影合一” , 传统音乐借助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影视探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过程中 , 传统音乐因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性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 影视剧是视听综合艺术 , 除了视觉系统追求意境层面的中国风之外 , 音乐成为听觉系统中展现民族性、地域性的关键所在 。 近年来 , 传统音乐在影视剧中广泛使用 , 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影视剧中 , 无论是主题曲 , 还是背景音乐都大量采用中国乐器演奏 , 甚至选择原汁原味的古曲或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音乐 ,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 为中国故事的讲述增添了中国味道 。 借由影视剧的大众影响力 , 传统音乐的当代复兴也找到了新渠道 。 以古琴为例 ,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熟知认可 , 与影视创作传播密不可分 。 较早出现古琴形象的电影《知音》 , 以主人公弹奏古曲《潇湘水云》表达蔡锷、小凤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浪漫情怀;影片《英雄》中古琴与武术的交融 , 声音与视觉的演绎 , 充分彰显古琴音乐的独特韵味;电影《影》中 , 以古琴为主调、富有神秘色彩的音乐与水墨画般意象的营造相得益彰 , 将悠远深邃的中国故事呈现得大气磅礴 。 这些电影从最初的“借曲造境”到“音影合一”形成整体性建构 , 完成了传统音乐的时代转换 , 赋予传统音乐新的阐释空间 。
直接以传统音乐为主题内容的影视作品也备受关注 。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切口 , 外来西洋乐的冲击、传统音乐的当下困境不仅关乎音乐本身 , 它也提供了与世界、与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场景 , 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 因此 , 围绕中国传统音乐发生的故事 , 不仅能展示传统音乐的魅力 , 更具有释读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世事人心的多种可能 。 电影《百鸟朝凤》通过主人公唢呐高手焦三爷和徒弟的故事 , 聚焦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境遇 。 如果说《百鸟朝凤》主要着眼于“守” , 那么融入二次元概念的电影《闪光少女》及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则重在“创” 。 故事用青春激活古老 , 让传统民乐在与西洋乐的“对决”中逆袭而上 , 与现代社会文化潮流同频共振 , 为国乐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做出有益尝试 。
从化古为今到古今融合 , 综艺节目推动传统音乐的破圈传播
综艺节目具有先天的娱乐属性 , 在公众文化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比较而言 , 传统音乐主要传播于特定粉丝群 , 属于小众艺术 。 近年来 , 创作者将两者结合 , 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 《全能星战》《中国之星》等改变以往仅把传统音乐作为节目注脚或背景的模式 , 将其作为节目核心要素、主体内容予以深耕 , 在赋予综艺节目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 , 也使小众艺术突破了原有信息圈层 , 传播并扩散到更广泛的大众群体 。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对传统乐器、优秀传承人及其相关文化进行全方位、创新性呈现的《国乐大典》 。 从4K超高清电视技术到“舞台竞演+观演区实时观察+排练室自然记录”三大空间的多维视角 , 从真人实景元素扩展到“以人为核心”的故事性内容 , 节目在技术应用、节目形态、内容编排、叙事结构等多个维度实现了“视听新文本”的创造与转换 , 成功搭建了传统音乐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 。 显然 , 此类节目不只是综艺题材的开拓 , 更是从传统音乐形态到“新文本”的重造 , 其破圈传播的成功实践值得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