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出圈”社交媒体获点赞无数( 二 )


第一 , 对传统音乐内容进行现代化、时尚化转换 。 化古为今与传古启今是传统音乐现代性发展的方向 , 综艺节目如何实现音乐风格上的古今融合是节目成功的关键 。 例如《全能星战》中龚琳娜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 将高超的演唱技巧与现代感十足的编配融为一体 , 取得焕然一新的鉴赏效果 。 第二 , 用综艺的参与性激活传统音乐的欣赏性 。 《中国之星》中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传承人的合作 , 就是“民间音乐+现代摇滚”的重新组合 。 具有参与性的摇滚风格 , 改变了传统音乐静听默赏的形式 , 使审美效果也从感悟走向震颤 。 第三 , 以平台融合实现受众再生产 。 民间文化属性的传统音乐与大众文化属性的综艺节目可以实现文化维度的融合 。 一方面 , 综艺节目中的话题效应 , 能将普通受众引流为传统音乐的收视群体;另一方面 , 综艺节目的用户也能实现同步迁移 , 成为传统音乐的粉丝 。 例如 , 2020年播出的《明日之子乐团季》结合青少年亚文化元素 , 将冬不拉、马头琴、唢呐等传统乐器引入现代乐团 , 以更具活力的现代演绎方式 , 赢得了年轻乐迷的青睐 , 有效地实现了受众扩容与再生产 。
从普及教育到创新演绎 , 社交短视频激发传统音乐的美育功能
【传统|中国传统音乐“出圈”社交媒体获点赞无数】随着5G时代到来 , 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 中国快速迈入视频社会化时代 。 在人人能拍、万物可播的媒介环境下 , 短视频已成为大众化的信息消费方式 , 其社交属性对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精神文化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 传统音乐通过社交媒体的视听化传播 , 构建了基于关系链的交流平台 , 拓展了跨越地域、圈层的虚拟空间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各种古风音乐短视频在网络上的流传 , 不仅提高了民乐在中国用户中的接受度 , 也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中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优势 , 还让中国风席卷国外 , 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 例如 , 中国民乐版的美国摇滚歌曲《加州旅馆》 , 在YouTube上获得超高的点击量 , 其中笙、扬琴、阮、二胡等乐器演奏展现了中国乐器独特的表现力 , “异域”味道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 。
用户主导内容和互动的社交短视频 , 创设了用户间相互展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 为传统音乐的创新与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能 。 一方面 , 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用户 , 为传统音乐注入流行因子 , 实现了传统音乐演绎的创造性转向 。 比如 , 自得琴社、雯琴初啼等用户发布的视频 , 用古筝、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 , 以独特技法让熟悉的乐曲“陌生化” , 重构视听意境空间 。 在一些视频网站上 , 唢呐赢得大量拥趸 , 不同的演奏者用唢呐演绎流行音乐 , 以多变的技巧将这一乐器惊人的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 另一方面 , 传统音乐普及性的短视频创作 , 以平易近人的技艺讲解 , 趣味化、情感化的叙事表达 , 引导受众了解音乐知识 , 学习演奏演唱技能 。 一些传统音乐领域的专家现身新媒体平台 , 授业解惑、分享经验 , 大众通过手机就能领略传统音乐的魅力 。 如电影《百鸟朝凤》唢呐乐曲的演奏者陈力宝 , 在快手直播间向粉丝传授唢呐技巧 , 在互动中展现唢呐文化的厚重精髓 。 短视频低门槛、移动化、社交化等媒介特征 , 在传统音乐辐射普通公众的过程中优势尽显 。 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审美经验 , 传统音乐的社交媒体传播为推动公众审美素养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 。
多元媒介不仅拓宽了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与平台 , 也重塑了传统音乐的形态与面貌 , 推动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国潮风 , 引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与拥抱 。 年轻人的喜爱与加盟 , 使传统音乐的继承、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 并由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