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

我国拥有种类繁多、数量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学资源 , 包括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歌谣和笑话等 。 这些文学资源产生于民众中 , 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及精神状态 , 靠口耳相传流传到今天 。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 , 一部分口头文学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 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 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口头文学来说 , 被关注和保护的还只是不大的一部分 。 究其原因 ,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非遗无用”——因而 , 如何让口头文学发挥其当代价值 , 焕发生机与活力 , 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与影视产业对接
我国口头文学资源异常丰富 , 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 , 不但承载着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信息 , 也是人类文化“鲜活的记忆” 。
这些口头文学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 , 是因为其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属性 , 曾一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情感需求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大量的口头文学已失去了以往讲述的场合和传播的空间 , 失去了过去的功能 , 似乎成了有些人眼中的“无用”遗产 。 但事实上 , 只要变换观察的角度、调整思考的方式 , 就能发现 , 优秀的口头文学资源拥有相当出色的时代“利用”价值 。
满族说部 , 是吉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它本是在满族民众中口耳相传的长篇口头文学 , 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爱国爱族、骁勇善战的民族精神 , 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 有的故事不仅仅在满族群众中流传 , 在东北其他的少数民族中也广为人知 。 其中就不乏具有时代价值的资源 。
比如 , 白花公主的传说是满族说部中乌拉那拉氏家族流传的一个文本 。 白花公主是一位如花木兰一样的女英雄 , 她在东北几乎家喻户晓 , 又带有满族特色 。 我们应该挖掘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 将之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 例如拍成影视剧或者动画片等 , 其中可以穿插大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信仰、音乐、服饰 , 以及其他非遗内容 。 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白花公主 , 在激发人们对女英雄的崇敬和热爱的同时 , 又能起到弘扬、传承非遗的作用 , 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 进而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动力和支持 。
与旅游经济融合
来自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天然就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 甚至产生连动的效果 。 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不但使得旅游景观被游客清晰记忆 , 还能把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鲜明地区别开 。 同时 , 景区也可以依据民间故事适当地增加景点 , 让民间故事与旅游文化充分融合发展 , 产生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与发展经济双赢的局面 。
能否有效利用口头文学资源 , 是景区做好故事营销败的关键 。 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 游客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周围景观的欣赏 , 他们更需要文化上的享受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接受的过程 , 在此过程中 , “故事”有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播力 。 比如去过云南著名风景区石林的人大多会说“我去过阿诗玛的故乡” , 就是因为这个景区与阿诗玛的故事相连 。 阿诗玛的故事是根据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 , 后来拍电影时在石林景区大量取景 。 随着阿诗玛故事的广泛流传 , 石林景区也闻名遐迩 。
【景区|激活口头文学的“产业芯”】吉林省乾安县内的泥林 , 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 , 也有流传久远的故事 , 就是缺乏故事的营销 , 因而知道它的人并不多 , 其所谓“南有石林、北有泥林的”美誉更是鲜为人知 。 所以 , 做好故事的营销 , 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点 。 如何利用故事做好营销 , 是重点和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