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南京女作家赴非洲看望“最后的北白犀”,写了一本书获大奖

非洲$南京女作家赴非洲看望“最后的北白犀”,写了一本书获大奖
文章插图

今年9月,“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揭晓,绘本《苏丹的犀角》获得首奖。扬子晚报紫牛头条采访人员了解到,这本绘本是南京儿童文学作家戴芸和画家李星明赴非洲采访后创作的作品,不过遗憾的是书中“主人公”犀牛苏丹已经去世,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它的去世也基本宣告这个物种的灭绝。采访人员联系上戴芸,听她讲述了在草原上和苏丹相处的故事。
《苏丹的犀角》绘本
获得华语绘本界最高奖
采访人员了解到,今年9月,第七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奖结果在线上揭晓,《苏丹的犀角》获得首奖。丰子恺奖是华语绘本界的最高奖,全世界用华语创作的绘本都可以来参评。绘本写了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的真实经历,用童话般的笔法回顾了它的一生。
非洲$南京女作家赴非洲看望“最后的北白犀”,写了一本书获大奖
文章插图

《苏丹的犀角》绘本
紫牛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戴芸正从新加坡回国处在隔离中,将在原定于11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童书展上领奖,这次她的另一个作品还在国际绘本故事比赛中获得金奖。丰子恺奖两年评选一次,比赛由独立基金会组织,邀请两岸三地评委进行评选,邀请的都是比较权威的专家,是业内极为重要的奖项,被视为华语绘本界最高奖项。
为了写出真实感受
她决心去非洲采访
戴芸告诉采访人员,知道苏丹故事是2014年,当时是从新闻中看到的消息,“被这件事情吸引了,觉得很有意思,一年后忙完手中的工作,我才开始研究和搜索苏丹的信息。我发现犀牛的故事比我原来想的要丰盛得多,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去做这件事。”
戴芸觉得,仅靠网上搜索肯定不行,她开始想尽办法找到苏丹身边的人。“当时用了很多办法联系到苏丹生活了35年的捷克动物园,苏丹当时虽然在非洲,但是它仍然属于捷克动物园。”戴芸说,一位捷克动物园国际交流方面的负责人热心地向她介绍起了苏丹。在两人的视频过程中,对方给予了很大帮助,也提供了很多信息和资料,在这些内容的支撑下,戴芸完成了第一稿。此时,出版社也看上了这个故事,表示愿意出版,不过戴芸认为,要做好这个故事还需要实地采访。“如果没有采访,我没有信心把这个故事写得有说服力,于是出版社找到了画家李星明,我们就一起去了非洲。”2016年,戴芸和李星明各自出发,在非洲碰头后,两人一个采访、一个写生。
非洲$南京女作家赴非洲看望“最后的北白犀”,写了一本书获大奖
文章插图

戴芸去非洲见到了苏丹
草原上的红色胡萝卜
是苏丹被人工饲养的印记
戴芸一行去非洲的时候是当地的淡季,看不到什么人,犀牛苏丹显得比较孤单。“它有自己的一片活动场地,有它的围栏,有它专职的饲养员,然后也会有带着枪的警卫在四周。”戴芸说。
“在去非洲之前,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从结构上我已经基本知道了,但是亲临现场之后,见过它、摸过它之后那种感情完全不一样,写作的信心也很足了。”戴芸说,在和苏丹亲密接触后,她获得了叙述的信心和情感,对文本非常有帮助。近距离观察也让她获得了千里之外不可能捕捉的细节。
非洲$南京女作家赴非洲看望“最后的北白犀”,写了一本书获大奖
文章插图

戴芸看到了草地上的胡萝卜
“你会在书中看到我写了胡萝卜的细节,我看见苏丹的时候,周围的背景色是非洲大草原上那种高级灰的色调,然后突然就在灰绿色的广阔天地中出现了橘红色的胡萝卜,那种颜色特别显眼,让人感觉它完全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地方。”戴芸回忆,饲养员解释,因为苏丹在动物园吃了35年的胡萝卜,所以它回到非洲之后,其实整个消化系统都已经适应了原来的饮食,它仍然会想要吃胡萝卜。虽然苏丹后来也开始吃草,但它仍然保留了在动物园时的一些生活习性,“所以一堆胡萝卜放在草原上,让我觉得很扎眼,时刻提醒着人们,苏丹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野生的犀牛。我觉得胡萝卜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印记,自己不去现场感受,不会有人告诉你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