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花丝#购物车里“新网红”,非遗电商之路的喜与忧( 三 )


给传承人商铺“打标”,以防非遗商品泛滥
当非遗借助电商沃土“茁壮成长”的同时,似乎也出现了泛滥的端倪。一位消费者抱怨,她在电商平台上搜索“非遗”,冒出无数相关店铺或者视频,“人人都说自己是非遗传承人,家家都说自己产品是非遗,鱼目混珠,无从甄别。”
而非遗商家在最初获得流量扶持,增加销量之后,也遭遇了经营瓶颈。多位非遗传承人或“非遗二代”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他们在运营、宣传和视频拍摄等方面并不专业,而且身为“工匠”,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设计和制作上,“现在为了直播、拍摄视频花费太多精力。”一位非遗店主坦言,“虽然今年直播销售额不错,但前期请专业团队做视频,投入也非常大。”另一位非遗店主的苦恼则是在电商环境里,纯手工产品的竞争力太弱,“销量上去了,我们的生产速度跟不上,而其他商家拷贝了我们的款式,机械化批量生产,又快又便宜,消费者也看不出什么区别。”
锦雀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这几年非遗市场发展迅速,电商平台也在加速非遗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她表示,未来平台将对非遗类商铺进行更加细致严格的梳理和认定,实现规范化管理,“比如给非遗传承人的商铺进行打标,就像认定中华老字号一样。”在她看来,电商平台除了为非遗商家提供引流、资源、培训课程、科普宣传等支持,还可以利用供应链资源优势,帮助非遗工艺创立IP,甚至为一些非遗打造日常生活使用场景,“比如与头部品牌合作,或者针对非遗手艺人推出原创保护计划,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中国社科院教授、研究员魏翔认为,对于个体非遗商家来说,可以依靠平台的力量,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电商平台不仅是一个销售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和展示平台。”他指出,“未来电商平台可以结合高科技,比如VR、AR以及当下热门的元宇宙技术,增加非遗商品的体验性。”
新京报采访人员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
【 银花丝#购物车里“新网红”,非遗电商之路的喜与忧】图片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