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古人!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文章插图

虽然人类开始解开“电”的奥秘,是从十八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冒着大雨放风筝”开始,真正开始“发电用电”,让我们的生产生活从此“来电”,更要等到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但中国的古代汉字里,却是早早有了“电”字。




古人!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文章插图

“不来电”的中国古代,“电”字是怎么来的?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里,“电”的本字是“申”字,其甲骨文里的模样,就好像霹雳闪电在朝着四方伸展的样子。然后从周代的“金文”,到“小篆”“隶书”等各种字体,那常与惊雷暴雨“组团”出现的闪电,就变成了繁体字里的会意字“電”,然后才成了简化字“电”。
清代典籍《说文解字句读》里,更生动阐明了“电”字的演变过程:“知申是古电字,电则后起之分别文”。
这个过程,也恰缩影了“富兰克林放风筝”前,中国一代代古人们,对雷电现象的观测、记录、认知。




古人!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文章插图

中国古人对于雷电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殷墟卜辞,然后从历代官修史书到古代学者著述,乃至野史笔记小说,都有大量“雷电现象”的记录。尤其史不绝书的,就是雷电制造的各类灾害。比如《晋书》里的长安城,就曾经“大风震电,坏屋杀人”。《宋史》里的海州刺史梁彦超,也被当地的雷电击伤,南北朝年间,雷电造成的天火,在豫章郡“烧三千余家”。明代蓟州地区的“大风雷”,也是“拔木揠禾,牛马有震死者。”
可以说,自古以来,那看上去无比明亮的闪电,就不

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与古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天象”。
而在古代各类雷电灾害里,最为触目惊心的,当属雷电造成了一场场火灾,这事儿,就连帝王家也难幸免。三国孙权的皇宫,唐玄宗的东京应天门观,明王朝的太庙,这些古人眼里极难接近的“重地”,都曾被闪电打成一片火海。特别是明朝崇祯十六年,大明太庙遭到雷电轰击,通宵的雷雨下,“太庙神主横倒,诸铜器为火所烁,熔而成灰”。是为明朝亡国前夜,又一凄惨场景。
“皇家禁地”尚且如此,民间对闪电的抵抗力,自然更脆弱:南北朝年间的恒山宝林寺,就曾经“电火烧塔下佛面”,宋朝的“钦州大雷震”,也是“火焚城屋”,元朝年间元大都的万安寺大火,竟是“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这雷电中天降大火的惨景,甚至让“帝为之泣”。明代弘治年间的贵州雷灾,也是“击损田苗”,还“毁神乐观祖师殿”。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别管是皇帝抹眼泪,还是求神拜佛,闪电带来的破坏,都是拦不住。
也正因闪电如此巨大的破坏力,所以古人对于“电”,也是常年敬畏,因此也衍生出种种关于“电”的传说。在《山海经》里,就有了专门产生雷电的“雷泽”,负责“发电”的“雷神”长着“龙身而人手”。发展到宋代,“发电”这事儿就不是“雷神”一个人战斗了,“雷神”负责打雷,“发电”则是“电母”来负责,《集说诠真》里形容电母是“貌端雅,两手各执镜”。元朝以后的民间小说里,“电母”还多了一个通俗称号:活闪婆。




古人!古时候没有电,为什么我们的古人却造了“电”字?
文章插图

所以,很多古典名著里形容某某人轻功好速度快,往往都给加个称号“活闪婆某某某”,就是说他跟电一样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