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张医生与王医生》:知识、尊严和自我( 二 )


“我们写作之前并未预期到的一些问题 , 包括工人家庭到底意味着什么、包括不同的家庭当中母亲和父亲的角色分配 , 或者说他们跟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他们都很想成为的‘社会人’ , 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拉拉杂杂写了很多 。 ”作者杨樱谈道 。
另一位作者伊险峰也提及写作的艰难:“这本书涵盖的内容太过庞杂 , 我们最初也不知该怎样处理如此丰富的素材 。 ”
杨樱也谈及:“张医生和王医生这两个人身上有三个东西我们一直很关心——就是知识、尊严和自我 。 他们是进步型的专业人士 , 毫无疑问他们有巨大的知识积累 , 这是很专业的知识;尊严是我们聊出来的 , 这个后来变成‘社会人’的部分 。 自我这个问题 , 后来越来越模糊 , 一度困扰我到最后 。 他们的自我 , 你说有?好像也不是特别清晰 。 你说没有 , 又特别清晰 。 后来我发现它跟尊严是有相关性的 。 我一直想给他们做一个结论 , 人到五十岁的时候 , 他到底获得了什么?后来我发现他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时候 , 这才是答案 。 ”
社会|《张医生与王医生》:知识、尊严和自我
文章图片

杨樱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与人
作者伊险峰在书中多次提到非虚构写作者李海鹏 , 也在最近的线下分享会中提及李海鹏写作沈阳的文章《长日孤独的城市》 , 而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 , 两位作者在写作《张医生与王医生》时 , 采访数十人 , 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不断重现过往 。
同时 , 许多社会学相关的材料、理论也被频繁引用 , 如谈及两位医生的成长时 , 作者引用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 , 将凭借优异成绩逃离阶层的一群人称为“奖学金男孩” , 并把两位医生的真实经历与霍加特对奖学金男孩的描述相对照 。 成绩优异的奖学金男孩们 , 肩负着带领全家实现阶层跃升的重任 。 他们被置于严密的保护中 , 除了学习之外无须考虑任何事 。 两位医生家教甚严 , 不被允许沾染扑克和麻将等任何恶习 , 也无法与家长老师眼中的“坏孩子”接触 。
单纯的成长环境 , 限制了两位医生对于社会的认知 , 也导致他们性格淳朴耿直 , 缺乏足够的人际交往技巧 。 在熟人社会氛围分外浓厚的沈阳 , 这是一项严重的缺陷 。 因而在与社会的接触中 , 两位医生都屡屡受挫 。 以至于多年后 , 二人即便已经成为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 却依然难以融入社会 , 整日活在焦虑与挣扎之中 。
想融入社会而不能的两位医生 , 在李海鹏的口中 , 是“不情不愿的荷花式人物”——“有的部分出淤泥而不染 , 有的部分染 , 有的部分想染却染不上 。 ”不同于很多城市的复杂性和难以被定义 , 沈阳好像是一个特别容易提炼出城市性格的地方 。 学者罗新认为:“不像在广州、上海、深圳 , 在南方的其它城市 , 财富剧烈增加 , 加入的人才也在剧烈增加;而沈阳是相反的 , 人才流失 , 社会变窄 , 机会变少 。 这种情况下某些因素会变得非常突出 。 那些我们称之为大众文化的东西 , 那些道德观 , 那些社会概念、社会观念 , 那些因素都出现了 , 而且占的分量越来越大 , 人们开始认同这些东西 , 其实是反映社会的一种紧张 , 资源的紧张就呈现社会道德和文化资源的紧张 。 ”
社会|《张医生与王医生》:知识、尊严和自我
文章图片

【社会|《张医生与王医生》:知识、尊严和自我】“共和国长子”东北面临的时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