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600年昆曲如何寻觅当代知音

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 如何让600年昆曲更好融入时代、寻觅当代知音?是戏曲人面临的重要课题 。
近日 , 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闭幕 。 本届昆剧艺术节为期7天 , 26台参演剧目接连亮相 , 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 。 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如何让更多人在“水磨腔”中品味艺术之美?本届昆剧艺术节 , 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 , 可提供些许启示 。
折子戏从搬演向原创发展
深研结构、行当表演与昆曲趣味
本届昆剧节中 , 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8个昆剧院团以及多家昆曲传习所、戏曲学校的演员参演 。 与往届昆剧节相比 , 一些变化令人欣喜 。
以折子戏板块为例 , 肩负传承和保护遗产功能的折子戏从搬演向原创发展 。 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折子戏《世说新语·开匣》《世说新语·索衣》等剧目 , 以传统昆曲规范为准则 , 遵循昆曲“一桌二椅”的古典舞台样式 , 从表演、行当、音乐等各个方面入手 , 其艺术品质与守正创新的表达 , 值得关注 。
我们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 , 其中包含昆曲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行当家门 , 甚至上下场规制的精髓 。 因其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 , 赢得观众的喜爱 。
折子戏集中体现了昆曲这一剧种的古典之美 。 以《世说新语》折子戏系列的《开匣》和《索衣》为例 , 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 , 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 。 昆曲精深的表演风范 , 拉近了古今距离 。 这两出原创折子戏既有古典性 , 又契合今人审美 。 《开匣》和《索衣》以情切入 , 谢安、郗愔、郗夫人从哀、恨、歉到恍然大悟 , 三人的不同情感在念信、听信的行动中流转 , 同时以昆曲的外、老旦、大官生三足鼎立的行当表演撑起整出戏 。 《索衣》中的主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 , 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为行动的细腻心理走向 , 再通过副净、旦以及丑和贴旦行当的立体呈现 , 使全剧风趣诙谐 , 尽显喜剧性 , 充分发挥了昆曲生旦之外的行当表演艺术魅力 , 展现了昆曲之“趣” 。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 , 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 , 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 , 以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 , 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 。 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 , 从小处深研戏之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 , 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 , 持续探索、不断创造 , 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 , 未来可期 。
昆曲现代戏内涵动人
体现鲜明时代精神与现代审美
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 , 用心唱响红色故事 , 用情传承红色基因 , 用功赓续红色血脉 ,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
本届昆剧节中 , 线下演出的9部昆曲大戏中 , 昆曲现代戏作品占4部 。 开幕大戏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瞿秋白》、上海昆剧团《自有后来人》、苏州昆剧院《江姐》、湖南省昆剧团《半条被子》齐亮相 , 4部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 。
剧本深邃的精神内涵最为动人 。 《瞿秋白》以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为题材创作 , 讲述了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瞿秋白 , 面对敌人的轮番劝降 , 坚守信仰、不惧不屈 , 最终怀抱初心、慨然就义的故事 。 编剧罗周通过“三劝降”“秋白之死”架起全剧主要结构 , 围绕亲情、友情、爱情等故事讲述瞿秋白生命的最后时刻 , 表现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坚定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