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如雾@命运如雾:可供灵魂栖息的桃源,望断无寻处|周末读诗( 二 )


命运如雾@命运如雾:可供灵魂栖息的桃源,望断无寻处|周末读诗
文章插图
清 邹喆《乡郊秋雾图》
二、一首咏雾诗
/ /
《咏物诗》
(南朝)萧绎
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
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
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
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
/ /
梁元帝萧绎写过很多咏物诗、咏物赋,这些诗赋不言志不载道,纯粹为了歌颂物本身、为了语言的美,为了文学而文学,也就是今之所谓纯文学。正统文学史观认为,南朝咏物诗赋大量铺陈藻饰,内容空洞,没有多少思想价值。然而,诗有没有思想,要不要言志,该如何载道,在评判之前,是不是首先得弄清楚什么叫思想,什么是志?载什么道?概念的界定,是一切讨论的前提,否则自说自话,毫无意义。咏物诗究竟是玩物丧志,还是格物致知,取决于作者如何看待物。
物是什么?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主观的,物作为对象,是客观的。但是,划分主观和客观的依据又是什么?如果是感知和思维,又如何确定物不具有感知和思维?而如果感知和思维就是主观,那么人工智能也是主观吗?主观意味着主宰吗?客观意味着真实吗?一只想象中的苹果,与一只放在桌上的苹果,当我吃掉了后者而前者仍然存在,请问哪只苹果更真实?
不论对于物,抑或对于自身,我们的普遍认知只是沧海一粟。大量的未知,有待我们去提问,去探索,去发现。
来看这首咏雾诗。什么是雾?一般的科学会解释说,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说自然现象的时候,似乎意味着自然而然,没什么好问的。古罗马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说过:“时间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知道的。不过如果有人问我,这时我就不知道了。”自然现象也是如此。
《金刚经》曰:“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其实,我们对物的定义和命名,都只是方便法,并非物的本质。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去定义,只需要去感受万物。萧绎的诗,咏的就是他对雾的感受。
“三晨生远雾,五里暗城闉”,按照字面意思,即大雾连降了三个早晨,五里外的城门笼罩在雾中。萧绎在此暗用了两个典故,三和五都是虚数。“三晨”典出《帝王世纪》,黄帝时大雾三日。“五里”出自《后汉书》,张凯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民间至今时有妖雾传说。
中间四句各用比喻,描摹雾的千姿百态。“从风疑细雨,映日似游尘”,这两句把雾的形态、润湿感以及雾在风日中的情状,摹写得细腻清新。“乍若飞烟散,时如佳气新”,乍然如飞烟飘忽而散,时或又如春气勃然而兴。在诗人的感觉里,雾是有情有意的生命体。
“不妨鸣树鸟,时蔽摘花人”,末二句写雾的浓淡。“不妨”甚好,鸟鸣树上,雾再怎么浓,声音也觉察不到有雾,且因为不可见,事物获得了格外的听力。时浓时淡的雾,使摘花人或隐或现,此情此景,如梦似幻。
这首《咏雾诗》,没什么思想,但雾在诗中,不止于一个物象,而是经过了诗人的情感体察,以及想象力的创造,呈现出生命的特质,宛如神秘美丽的精灵。
命运如雾@命运如雾:可供灵魂栖息的桃源,望断无寻处|周末读诗
文章插图
明 文征明《云山图》
三、命运是一场大雾
/ /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
当一个人遭遇意外的挫折,感觉人生深陷困境,这时就会失去方向感,如同身在大雾之中,不知该何去何从。秦观的这首词,写于类似的情境,当时他因坐党籍连遭贬谪而被流放在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