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本文图片

古今中外 , 小小一枚“孔方兄” , 拥有着千张面孔、万种变化 。 怎样看懂它们蕴含的信息?昨晚 , 在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博知识普及讲座——上博讲坛上 ,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为听众带来“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表达”的分析讲解 。
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本文图片

主讲人: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陈炅玮摄
“相比于瓷器、字画等艺术品 , 货币上的艺术表达可能是浅显的 。 ‘设计’并不是货币的重点 。 利用具有普遍认可度的艺术符号 , 让使用者认可它的信用价值 , 才是货币的重中之重 。 ” 换言之 , 不同的货币 , 就好比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铸币者以“信用”为主题的“同题作文” 。
一张纸怎样拥有1000枚铜钱的价值?
中国古代铸币多选择采用文字 。 最早 , 如“秦半两”“汉五铢”等 , 是将重量表达在钱币上代表其价值 。 之后经过演变 , 钱币开始按照个数计算 , 上面的汉字也形成了一种“年号或国号+承诺流通的字样+货币名称”的格式 。
唐代的“开元通宝” , “开元”是开元年;“通”代表通行、流通;“宝”是货币名称 。 整个钱币上的文字就代表“开元年流通使用的钱币” 。
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本文图片

“大明宝钞”
同样的文字规律也出现在明朝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上 。 票面上端为“大明通行宝钞”六个汉字 , “大明”指朝代 , “通行”是对流通能力的担保 , “宝钞”则是纸钞的名称;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 , “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 , 也是在反复确认这张纸钞的流通性;中间写着纸钞的金额;下部文“户部 奏准印造 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 伪造者斩 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 仍给犯人财产” , 再次向老百姓担保了纸钞的价值 。
王樾介绍:“一贯相当于1000文 , 换句话说政府对信用的担保 , 让一张纸具有了1000枚铜钱的价值 , 这就是信用的力量 。 ”
古代西方货币文化核心表达是君权与神权
古代中亚和西亚的打压式钱币更讲究图案装饰 。 他们会将王权和神权同时体现在钱币上 , 代表着当时社会最具有统治性、最被人民认可和信赖的两种力量 。
【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货币|古今中外货币怎样千变万化 上博讲坛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本文图片

安息王朝钱币
公元前6世纪 , 伊朗高原上的阿赫美尼德王朝开始打制金、银币 。 银币正面是持有弓、矛的人像 , 从人物头戴皇冠判断 , 可能为君王 。 公元前3世纪开始的帕提亚王朝 , 钱币样式和铭文都是希腊式的 , 但图案极力强调了自身的文化特征 。 正面国王头像的发型、胡须和衣饰均为波斯风格 , 背面图案是身穿波斯式服装的国王坐像 , 手中举弓 , 坐在椅子或脐石上 。 图案中的椅子常见于希腊式钱币中天神宙斯的坐像 , 而脐石也是希腊神庙中供奉之物 , 弓箭则被游牧民族视作天神赐予统治权利的象征物 。 3世纪初的萨珊王朝 , 钱币正面是国王像 , 背面不再是神像 , 而是萨珊人信仰的琐罗亚斯德教的祭火坛图案 。 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贵霜帝国 , 钱币正面展示了站在祭坛前的国王像 , 背面的神像则成了“各个宗教的展示栏” , 让来自不同地区 , 拥有不同信仰的商人能对钱币价值产生普遍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