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全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 , 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 , 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 ,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 ,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赏析:
作者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 , 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 , 渴望自由 , 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
出处:出自近代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

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 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 , 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 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

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 全文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 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 , 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 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 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 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 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恢辉谛÷芬慌裕┳偶付慰障叮袷翘匚鹿饬粝碌?。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 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 , 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 , 
荡舟心许;
鷁首徐回,
兼传羽杯;
欋将移而藻挂,
船欲动而萍开 。
尔其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 
畏倾船而敛裾 。
【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拓展资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 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 , 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 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 , 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 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恢辉谛÷芬慌?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 畏倾船而敛裾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
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荷塘月色》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满溢着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 。
朱自清先生一笔写景一笔说情,看起来松散不知所云,可仔细体会下,就能感受到先生在字里行间表述出的苦闷 , 而随之读者也被先生的文字所感染,被带进了他当时那苦闷而无法明喻的心情 。这就是优异散文的必须品质之一 。
扩展资料:
一首长诗《毁灭》奠定了朱自清在文坛新诗人的地位,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被公认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朱自清用白话美文向复古派宣战,有力地回击了复古派“白话不能作美文”之说,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 。
朱自清的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家贾平凹说:来到扬州,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朱自清,他是知识分子中最最了不起的人物 。
实际上,朱自清的写作路程是非常曲折的 , 他早期的时候大多数作品都是诗歌,但是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有很大区别,他的诗是用白话文写的,这其实也是他写作的惯用风格 。
后来,朱自清开始写一些关于社会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比较混乱,这时候的作品大多抨击社会的黑暗面,文体风格大多硬朗,基调伉俪 。到了后期,大多是写关于山水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格调大多以清丽雅致为主 。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虽然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他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形态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是他文章的主基调是没有变的,他这一生,所写的所有文章风格上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简约平淡 , 他不是类似古代花间词派的诗人们,不管是他的诗词还是他的文章从来都不用过于华丽的辞藻,他崇尚的是平淡 。
英国友人戴立克试过英译朱自清几篇散文,译完一读显得单薄,远远不如原文流利 。他不服气,改用稍微古奥的英文重译,好多了:“那是说,朱先生外圆内方,文字尽管浅白,心思却很深沉,译笔只好朝深处经营 。”朱自清的很多文章,譬如《背影》《祭亡妇》,读来自有一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
平淡就是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他不是豪放派的作家,他在创作的时候钟情于清新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他的文章中包含了他对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他的写作风格和他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有几分相似的 。他的文章非常优美 , 但又不会让人觉得狭隘 , 给人一种豁达渊博的感觉 , 这就是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更是朱自清的为人品质 。
写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名篇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 , 不仅自己一生风骨正气,还用无形的家风涵养子孙 。良好的家风家规意蕴深远,催人向善 , 是凝聚情感、涵养德行、砥砺成才的人生信条 。“北有朱自清,南有朱物华,一文一武,一南一北 , 双星闪耀”,这是中国知识界、教育界对朱家两兄弟的赞誉 。
朱自清性格温和,为人和善,对待年轻人平易近人 , 是个平和的人 。他取字“佩弦” , 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给人的感觉是自我要求高,偶尔有呆气 。朱自清教学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修他的课的学生都受益不少 。
1948年6月,患胃病多年的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一丝不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朱自清还将面粉配购证以及面粉票退了回去 。1948年8月12日 , 朱自清因不堪胃病折磨,离开人世 。在新的时代即将到来时,朱自清却匆匆地离人们远去 。他为人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诗歌和文字 , 还有永不屈服的精神 。
朱自清没有豪言壮语,他只是用坚定的行动、朴实的语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祖国危难之际坚定的革命性,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表现了无比高贵的民族气节,呈现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一面,谱就了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 。
他以“自清”为名,自勉在困境中不丧志;他身患重病,至死拒领美援面粉,其气节令世人感佩;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脍炙人口;他的文字追求“真”,没有半点矫饰,却蕴藏着动人心弦的力量 。
朱自清不但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也是一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参考资料:人民网——朱自清的柔与直
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原文1、《背影》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澹 ,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 , 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 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 , 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2、《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 , 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出处:《背影》和《荷塘月色》都出自近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 。
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背影》的创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 , 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 , 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
2、《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 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 在这满月的光里 ,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 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 , 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 , 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 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 ,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 , 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 , 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 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恢辉谛÷芬慌裕┳偶付慰障? ,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话:[益鸟]首徐回 ,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 畏倾船而敛裾 。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朱自清《荷塘月色》之艺术特点

佚 名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不满黑暗的现实 , 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 , 写出了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
作品开头就说出了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既点出了全文的情感线索,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色彩 , 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一般”的色彩,也为后面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下文作者思绪飞扬,神思瑕想,或行或止,或喜或愁 , 都与这“不宁静”的心情息息相关 。
作者一人在月下独行,“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 , 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与其说是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 , 还不如说是构造他心中渴望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人都要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 , 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是一个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自由的世界 。这个世界与作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相立,相互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痛苦 。这种独处的妙处,反映了作者企图超脱现实的心情 。风致的荷叶 , 洁白的荷花,作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 , 说明了像他这样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民党)、共(产党)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形势之下 , 陷于进退两难困境之中 , 又找不到出路的困惑 。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 , 然而作者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只能借助“荷塘”这个世界 , 求得精神上的暂的安慰 。
本文就从作品的谋篇布局、叙述方式、修辞、语言运用、抒情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
一、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巧妙,是《荷塘月色》一个显著的特色
文章开头写心情“颇不宁静” , 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 , 后面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 , 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的 。行文中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 。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 。此外,文章通篇综合运用首尾呼应、预设悬念的叙述手法 。如开头写到荷塘去,“带上门出去”,结尾欣赏完美景后又“推门而入”,首尾响应,结构十分严整 。在文章开头 , 即点出“颇不宁静” 的心情,本来顺理成章地是要接着抒发情感的,但作者却将笔峰一转,改到描写夜晚乘凉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在读者心里埋下了一个“?”;又如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平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而今晚的月光尽管只是淡淡的,却仍然觉得很好 ,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又如第五自然段中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之后,又写道:“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时时透露自己的内心,引发读者的疑问,如同磁石一般不断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这种叙述方式的运用,欲擒故纵 , 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
二、综合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方法
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散文大家,他在这篇作品中运用了比喻、移感地修辞手法;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结合的描写方法 , 向读者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无限风光 。
1、比喻、移感的修辞方法和重叠词的用运,生动传神:
第4然段描写荷叶,“田田”横向写出塘中荷叶之多,面积之大 , “层层”从纵上写荷叶的错落有致 。“亭亭”一词 , 表现了荷叶的姿态秀美 , 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迎风飘舞的姿态 。写无边绿叶映衬下的荷花,盛开的是那么的阿娜多姿,含苞的又娇嫩羞涩;“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珠”是近写荷花的晶莹剔透;“碧天里星星”描绘从远处看到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荷花若明若暗闪烁着的景象 。
有荷花,自然少不了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缕缕清香”以歌声作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 这种易于体会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感受,将听觉与嗅觉沟通起来,运用了移感的表现手法 。使难以言传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十分传神 。
写塘中光与影的和谐用梵婀玲(violin 译音,即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作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和谐化为耳边悠扬的乐曲了 。读者可以任借着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绘 , 可以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
2、动与静、整体与局部、点与面、远与近、虚与实结合的描写,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发荷塘的月夜风采:
第四自然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微风掠过 , 引起了荷叶荷花的“一丝颤动”,因叶子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故这颤动由一片叶子传给另一片叶子,“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动与静结合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感 。
描写荷塘,先总写荷塘的“曲曲折折”,再分别写塘中的荷叶、荷花和荷香,从整体到局布,条理清楚 。
第六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象时,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雾”,是从整体上写树的整体形象,“杨柳的丰姿”是从点上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 , 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月色 。
远与近的描写,如第四自然段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从远处和近处两个角度写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 。明珠写出近外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写在荷叶和月色衬托下远荷花的闪烁之状 。
虚实结合,如梦如幻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荷塘周围的环境,“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回寂寞”的叙述,暗写出这种气氛之下作者一颗寂寞的心 。接着实写荷塘四周的树木,继而虚写没有月光时阴森的气象,勾画了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 , 不着痕迹 。第三自然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中的“好像”、“像”;“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的遣词造句;及“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都是作者的虚构,是作者在刻意营造一个“梦境”般的意境,读者被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里,欣赏作者描摹的美景 。作者独具匠心,凭借这个梦境,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
三、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雅、生动凝炼
朱自清先生很注重语言的锤炼,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里,作者运用诗一般的文字,以轻笔淡彩的语言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 。读来字字珠玑,抑扬顿挫,富有韵律 。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 , 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 , 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第5自然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流水的比喻,不但写出了月光的流动而且突出了它透彻、明亮的特点 。“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静静地”写出了月光的柔和 。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荷图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作者用“薄薄的青雾”描写出荷塘上水气弥漫、雾气笼罩的景象,“青雾”是月色在碧绿的荷塘上泛出的气雾,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月色与水气揉合的状态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有如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下荷叶与荷花在光色上的模样,牛乳不透明的状态 , 如眼前月色下的花叶,给人一种不分明的感觉 , 恰巧与作者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相似 。满月不能朗照、不分明的荷叶荷花,创造了一个朦胧、缥缈,像“笼着轻纱的梦”的意境 , 这样的情境里,作者暂时忘记了心中的愁绪 。因此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荷塘四而的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两组重叠词的运用,表现了树木的数量之多和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用词凝炼,言简意骇 。
四、善用色彩表现情绪 , 景物描写情景交融
优秀的画家都善于运用不同的色彩表现不同的情感(情绪) 。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十分的纯熟,随着表达情感的需要,给自己的作品涂上或浓或淡 , 或冷或暖的色调 。《荷塘月色》通篇运用“淡色”:淡淡的月光、淡淡的云、缕缕的荷香、弯弯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路灯光……这淡淡的景色与作者内心的寂寞和伤感一样,也是淡淡的,因此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而在《春》、《绿》等篇中,却设色绚丽,文章中散发着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种景中含情、情在景中、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都不是自然中单纯的景物,而是充满人情味的 “人化的景物” 。朱自清先生在描写客观景物时总是融入自身的感受、情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这就是朱自清散文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荷塘月色》中在写江南采莲的旧俗,描写采莲的欢乐场面,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江南悠然生活的无限向往,因此作者写道:“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续成 。”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作者是用真情实感去谱写大自然的美,用朴实不失生动的语言,而非以华丽的词藻艳句来编就过眼云烟 。是真正地缘情写景,以情带景,也非为写景而写景,故在欣赏朱的散文时,读者的心都易于溶入作者描绘的景中,而绝没有坚生奥涩、矫揉造作之感 。朱的抒情十分有特色,就是真诚、含蓄、适度 。
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 。如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 , 他(指作者的父亲──引者)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者读了父亲的来信 , 真情流露,泪如泉涌 , 浮想联翩,“在晶莹的泪光中”想见了父亲的背影 。情感的表达十分真切,在含蓄中可想见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深情 。朱自清这样赞美荷兰画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他创造了个性的艺术 , 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将自己这个人入进他的画里去 。”(朱自清:《欧游杂记·荷兰》)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 。
五、烘托手法,渲染氛围
烘托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手法 。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强调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气氛,人们惯用“烘去托月”来说明这一艺术手法 。朱自清先生对烘托的法则运用自如 , 妙笔生花 。在《荷塘月色》中,荷塘与月色两种景物互为映衬: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如国画上的点眼之笔,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胧之美 。如给荷塘披上一层纱 。荷塘上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的白雾,因为是在绿叶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显现的,所以是 “青雾” , 月下雾中的荷花 , 洁白柔美,迷离朦胧 , 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 。
六、景物描写“形神兼备”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早在东晋时期,我国的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 。以后南岳的谢赫又提出以“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 。中国传统的文艺批评 , 也要求景物的描绘要做到“形似”与“神似” 。“神似”要求艺术要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的、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 。形似是基础 , 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神妆备,是文艺描写的最高境界 。朱自清笔下的景物,常由形似而升发为神似,加上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想象,而具有生动的气韵 。且看《荷塘月色》中这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 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的形是:“田田”、“层层”的、“如亭亭舞女的裙”;“舞女裙”的比喻写出了叶子的“神”:叶子在风中临风摇曳 。在纵观之后 , 作者凝审细看,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上,作者先写荷花的形“打着的”、“打着朵儿的”,再用“袅娜地”、“羞涩地”两组修饰词写出荷花的不同姿态 。然后再从“光”和“色”两个角度状出远看和近看荷花的不同感受 。下分细致 。连好难以形容的“缕缕的荷香”,也巧妙地运用了移感的修辞手法 , 以若有若无的远处歌声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可谓传神之至 。微风吹过,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一细节的描写 , 使读者身临其境,如在眼前 。在一连串的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四个字来概括月色笼罩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怎样“更见风致”呢?由于前面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体验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像了 。作者在此收放适度,恰到好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 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隔了树照过来”,斑驳的树影映在荷叶上 。淡淡的月色和树影交织着 , 月光透过树缝照射在荷塘上,塘里的月色当然就不均匀,光与影有明有暗变化,中间透着内在的和谐,这些变化又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在此再一次运用移感的修辞方法,将光与影的和谐化做耳边悠扬动听的小提琴曲子,使读者可以凭借着对优美乐曲的想象去体会月色和谐之美 , 这种对月色的描绘,也真正的是“神似”了 。
《荷塘月色》读来如同跟随作者欣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 。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法,着意创造一个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中满贮诗意的是风采绮丽的荷塘月色 。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 。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地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 。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 。这样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
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 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中心思想: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 , 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
荷塘月色 朱自清_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 。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 。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 , 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 。
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文眼 。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朱自清所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