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东西问 | 张新斌:东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讲“根”,有何异同?( 二 )


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东亚圈,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中,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家族,“名”代表个体,个体是家族一份子,与家族共荣辱、共兴衰。这与西方文化中名在前、姓在后,崇尚个体与自由的文化传统有较大区别。
中华&东西问 | 张新斌:东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讲“根”,有何异同?
文章插图

资料图:2020年,正值姜太公诞辰3159周年,来自中国各地的姜太公后裔宗亲代表齐聚齐国故都山东淄博祭奠先祖。 赵晓 摄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现象,是以集体和国家的目标作为最高追求。中国人做事强调团队精神,抱团取暖,“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人遵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祖训,十分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
从家族概念演变为一个家族文化符号,中华姓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历史标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
中新社采访人员:尽管东西方文化不同,但都有“根”的概念。东西方对“根”的理解和认识有什么异同?
张新斌: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每个人都会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与特定的姓氏文化无关。只要是人,都会面临这一问题。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的寻根活动,最早的起点,是从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1976年写的长篇小说《根》的传播开始。虽然哈利讲的是家族的寻根,非姓氏的寻根,但却唤醒了海外华侨华人的寻根意识。
海外华侨华人通常有两个相互联络的平台,一是同乡会,另一个就是姓氏文化(宗亲会)。这两个平台将华侨华人聚在一起,在当地扎根发展,繁衍生息。但不管人在哪里,他们的“宗根”都在祖(籍)国,这是任何时候都改变不了的。
落叶归根,丰城剑回。不少在异国他乡漂泊半生的老华侨,临终前叮嘱儿女将其骨灰安放在祖根地。对海内外华夏儿女来说,“根”是一种精神符号,感召他们心向“老家”,情系“根脉”。
中新社采访人员:中华姓氏文化如何在海内外交流中发挥作用?
张新斌:在海内外交流中,姓氏文化可以发挥独特的“纽带”作用,提升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感召力,进而带动其周边人士积极参与到和中国的友好交往中。
以河南为例,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即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文化,尤其是“五帝”之首的黄帝文化有强大感召力,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重要平台。二是以姓氏祖根地为代表的姓氏寻根,在以人口数量排序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三是姓氏郡望地寻根,通过中华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郡望和堂号,如“弘农杨氏”“颍川陈氏”“河南丘氏”“汲郡孙氏”“陈留谢氏”等,加大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亲和力。四是以“光州固始”为代表的闽台祖地,以及以洛阳为代表的“根在河洛”的客家寻根。五是名人寻根资源,河南的名人资源丰富,特别是古代圣贤群体,以名人资源为吸引力,可以强化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联系,同时促进海内外交流。
此外,充分开展“寻根夏令营”等活动,吸引了更多华裔青少年到中国来,了解中国和感悟中国,同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传递出去。
中华&东西问 | 张新斌:东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讲“根”,有何异同?
文章插图

资料图:山西洪洞大槐树举办寒衣节祭祖大典。600多年来,回大槐树下寻根拜祖的移民后裔络绎不绝。 洪洞大槐树景区供图
中新社采访人员:历经几千年演变,新时期应如何理解中华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