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一月三舟”中的哲学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佛教中以一月喻佛 , 三舟喻根机各异之众生 , “一月三舟”的确切含义在《华严经疏钞》中解释得最清楚——
譬犹朗月 , 流影遍应 , 且澄江一月 , 三舟共观 。 一舟停住 , 二舟南北 。 南者见月 , 千里随南;北者见月 , 千里随北;停住之者 , 见月不移 。 设百千共观 , 八方各去 , 则百千月各随其去 。
也就是说 , 同在一轮明月之下 , 乘南行之舟的人 , 见明月随之南行千里;乘北行之舟的人 , 见月亦随之北往千里;而在静止之舟的人 , 却则未见明月之移动 。 然而明月只有一个 , 并未有什么不同 。 可见虽是同一个明月 , 南行、北往之舟与静止之舟 , 所见各有不同 。
【柳絮|“一月三舟”中的哲学】如果从实存哲学来看 , 所谓的一个“明月”应当是das Sein(存在)本身 , 而“三舟”则为das Seiende(存在物) 。 “存在”是无法显现的 , 只有通过“存在物”人们才可能体会到“存在”的存在 。 “存在物”是所谓的“为我们的存在”(Für-uns-Sein) , 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现象”(Erscheinung) , 这是佛教所谓的“三舟” 。 而超越一切“存在物”的“存在” , 才是自在之存在(Sein-für-sich) , 这才是佛教中的“一月” 。
禅宗公案中也有“蒲花柳絮 , 竹针麻线”的说法——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蒲花柳絮 , 竹针麻线 。
蒲公英和柳絮都是极轻而易飘散之物 , 而竹针麻线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 , 正是这些“为我们的存在”之物 ,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存在”本身——佛法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