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

欧阳修《戏答元珍》诗的起联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按照正常的结构安排,应该是在见花时节而不见花后,才有春风不到天涯之疑。但诗人没有直写,而是用“逆叙倒挽”法将后一句倒转到前,使诗句显得生动有味,豪迈峻健。
欧阳修对这一联非常得意,曾自负地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
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
文章插图

逆叙倒挽法是诗人在安排诗的结构时,刻意将时序的先后加以倒置,从而避免语言的平直,增强诗句的气势与灵动感。
试看梅尧臣的《鲁山山行》诗: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诗写游鲁山。一开头就说,这恰恰与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那么,是什么才与自己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呢?下句作说明:山行中见到众山的忽高忽低。按正常顺序,第二句应该在前,可一经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避免了诗的平铺直叙,显得跌宕有致。所以洪亮吉指出:“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北江诗话》)
【 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
文章插图

再看王安国的《清平乐》词: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词抒发伤春之情。其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二句,写出了一幅风雨落花、满地狼藉的残春景象。按理说,风雨是因,花落是果,而词人却先说果,后说因,这一逆挽,显然更突现出词人的一片惜春惜花的深情,所以谭献称这二句“倒装见笔力”(谭评《词辨》)。
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
文章插图

逆叙倒挽法并非仅仅是将诗句倒转一下,先说后的,再说前的,它只有做到前句带动后句,才能够气固神完。
如温庭筠的《苏武庙》诗有这样一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诗句的意思是:苏武当年戴冠佩剑、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的时候,还正是壮年;等回到汉朝时已是十九年之后,往日的楼台已经变化,武帝也早已逝去。
诗人以倒挽出之,便语新意奇。上句所写苏武回日之时的感慨,就已逆摄了去时之情形,因为没有当年的“冠剑丁年”,就不可能有现在的物迁人非之感。这一倒转的笔调,不仅强调了苏武十九年中历尽艰辛、气节不改的难能可贵,也表达出了对苏武的无比崇敬的心情。
次序@诗词句子的次序大有讲究,逆叙倒挽手法用的好,立刻提升诗词张力
文章插图

逆叙倒挽不仅用于一联之中,有时还用于全诗。试看李商隐的《马嵬》诗: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因采用逆挽法,将眼前的景象与过去的情事组合在一起,大大增强了表现的容量与力度,历来受到称赞。如朱庭珍说:“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
实际上,此诗不只这一联,而是通篇采用倒叙手法。咏马嵬之变,按时间顺序,自应从安史叛军攻陷潼关,玄宗带杨贵妃仓皇出逃长安写起,而诗人先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遣方士招魂之举,以“此生休”奠定全诗的基调,再追溯马嵬所发生的悲剧经过,再继续追溯二人七夕长生殿的密誓,揭示出“此生休”的悲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