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没有哪一种合法的生意能够挣“快钱”

批评|没有哪一种合法的生意能够挣“快钱”
文章图片

文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编辑 | 王小贝
我老家有一句民间俗语:“条条蛇咬人” ,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起 。 此话的意思是世上没有哪一项营生轻松 , 而今人到中年 , 品尝过世间酸甜苦辣 , 才体会到这个比拟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
为什么突然想起这句话来呢?是因为这两天新东方的老板俞敏洪又成为网络上的话题人物 。 “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 俞敏洪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 一家很权威的媒体发表了该报采访人员所写的一篇评论 , 题为《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 , 引发了网络上巨大的争议 , 许多人力挺俞敏洪而批评这篇文章 。
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 , 觉得整篇文章的立论和论述过程没什么大问题 。 文章引起争议后 , 作者作了一番解释和澄清:“写作的初心是希望新东方转型顺利 , 表达的担忧是基于我对教育培训、食品安全、农产品电商和直播带货行业的长期观察 。 只是想提醒 , 农货转型没那么容易 , 新东方得有心理准备 。 ”普通人对社会事件皆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 对传媒从业者来说 , 更是其职责 。 至于说得对不对 , 是否中听 , 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 不能因为俞敏洪是在商海里打拼多年、取得骄人成就的知名企业家 , 没做过生意的媒体人就没资格评论 。 就好比一位从不下厨的食客 , 照样可以评价一家老字号饭店大厨的手艺 。
这篇文章之所以招来那么多的反对与批评的声音 ,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这个标题 , 作者预设了俞敏洪“照搬”李佳琦的前提 , 等于自己先立一个稻草人作为批评的目标 。 在市场里即使同一个行业 , 比如电商 , 比如教培 , 没有仅靠照搬别人能够成功的 。 作为一位很有经验的商人 , 俞敏洪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常识 , 他也不可能不知道转型做农产品电商的艰巨性 。 原因之二是文中有一段话:“如果只是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 恐怕不是最佳示范 。 ”刺激了公众的情绪 。
在平等竞争的市场中 , 哪有可以挣“快钱”(该文所指的“快钱” , 结合上下文语境 , 我的理解是“容易挣的钱” , 而非资金周转快)的合法生意?过去几十年里 , 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家包括俞敏洪在内 , 能取得成功 , 无非是踩到了行业的风口 , 看准了市场的大势 , 这风口和大势包括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判断和对科技发展的分析 。 即使是这样 , 在新兴的、造就诸多富豪的行业里 , 有许多不知名的创业者失败了 , 做了垫脚石 。 公众的观察往往会产生“幸存者偏差” , 看到的是那些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 , 如北岛在诗歌《回答》中写的那样:“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俞敏洪在回应这篇文章时 , 首先感谢作者“善意的提示” , 然后重点反驳了“挣快钱”之说:
有一点点我不太同意 , 文章说“从一个挣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 其实商业模式不存在快钱和不快钱 , 教育领域做起来也挺艰难的 , 很多教育公司原来都是赔钱的 。 直播也是不容易的 。 我知道薇娅、李佳琦一直播就是十几个小时甚至20个小时 , 没日没夜地选品 , 没日没夜地努力 , 所以其实没有一项行业是好做的 。
这番话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显示了一位有经验、情商智商都高的企业家的传媒素养 。 我认为公众对那篇评论文章表达批评意见甚至愤怒情绪 , 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 就是公众对俞敏洪所处的困境感同身受 。 一周前 , 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俞敏洪收获的不仅是满屏赞美 , 他让更多人产生共情》 , 对这种公众情绪进行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