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九): 走进无锡(上)

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 。 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 , 对人情风土的描写 , 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 。 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 , 工程之浩大 , 深深感动了她 。 之后 , 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 ,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 , 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 , 以飨读者 。 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无锡 。
大运河|《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九): 走进无锡(上)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无锡段运河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中国历史上 , 有著名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和长沙 。 其中无锡最大 , 居米市之首 。 而大运河的北岸 , 则是无锡米市最兴旺的地段 。 运河上停泊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粮船 , 船上的帆樯看上去像一大片森林 。 岸上是大大小小的米行 , 最多时有150多家 , 加上其他商店 , 鳞次栉比 , 行人熙熙攘攘 。
京杭运河全长1794公里 , 无锡境内的河道约40公里 。 南长区这段运河上 , 有著名的清名桥 。 清名桥 , 原名清宁桥 ,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 是无锡寄畅园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兴建的 。 他们的大号分别叫太清和太宁 , 故把这座桥称为清宁桥 。 康熙八年(1666年) , 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 。 道光年间 , 因道光帝名旻宁 , 为讳其字 , 清宁桥更名为清名桥 , 也有人称之为清明桥 。 现有桥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 桥为单孔石拱桥 , 长43.3米 , 中宽5.5米 , 桥高7.4米 , 桥孔13.1米 , 全桥花岗岩构筑 , 桥形宏大稳固 , 浑厚见方 。 桥堍亭子里立有两块石碑 , 一块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立的;另一块是同治九年(1870年)立的 。
大运河|《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九): 走进无锡(上)
文章图片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无锡运河段 , 有一个小型岛屿 , 叫黄埠墩 。 有人把流经无锡的运河比作一条长龙 , 黄埠墩就是这条龙的龙头 。 飞龙在天 , 黄埠墩又称为天关 。 历史上 , 黄埠墩周围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湖 , 约有太湖的三分之一 。 自古以来 , 先后有三位宰相和两位皇帝登上过黄埠墩 。
最早登上这袖珍式小岛的、也是最先凿古运河的吴王夫差 。 公元前486年 , 夫差带领数万水军 , 乘坐千艘战船 , 浩浩荡荡地经由运河北上伐齐 。 船到黄埠墩时 , 夫差率领众人登上小岛 , 大宴群臣 , 以鼓舞军心 , 直捣黄龙 。
大运河|《千里访古运》连载(三十九): 走进无锡(上)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登上黄埠墩的第一位宰相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 他是在楚国灭掉吴国后 , 于公元前248年被徙封江东 , 无锡是他封地的一部分 , 为了兴修水利 , 抵制洪水 , 他曾经率领民众治理无锡湖 , 为百姓造福 , 颇得百姓称道 。 (这也说明无锡作为地名 , 在战国时已有)黄埠墩这一名字 , 就是为了纪念黄歇这一治水之功而取的 。
第二位登上黄埠墩的宰相是唐朝诗人李绅 , 他的流传千古的名诗《悯农》 , 即是在其家乡无锡写的 , 在无锡540多名文科进士中 , 李绅是第一位及第者 , 840年 , 他任淮南节度使后 , 入京拜相 , 也是无锡任相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