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读书 | 文学通史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布局和撰写?

诗歌@读书 | 文学通史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布局和撰写?
文章插图

提起海外出品的中国文学通史性著作,有两部重要作品是任何研究者和读者都绕不过去的存在——一部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品、宇文所安、孙康宜等学者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另一部是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品、梅维恒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这两部作品,先后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别由三联书店和新星出版社在中国大陆推出简体中文版,均引发读书和学术界的热烈反响。时隔五年之后,新星出版社于近期再度推出《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修订新版。这部中国文学通史究竟有哪些优点值得国内的研究者参考借鉴?一部文学通史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布局和撰写?
如果我们把视域跳出单纯的文学,考察整个中国通史写作的场域的话,就知道海外有三部重要的中国通史——日本讲谈社出品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哈佛大学出版社出品的“哈佛中国史”、剑桥大学出版社出品的“剑桥中国史”。三者当中,以“剑桥中国史”系列的体量最为庞大,学术性也最强。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写作方式,恰恰采取的是类似“剑桥中国史”的思路,每一编均由一篇篇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又紧密相联的专题性论文构成。这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追求面面俱到、突出学术重要议题的深入考察的研究写作思路,跟国内传统通史性著作往往简单采取以时间为经、类别为纬的写作思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歌@读书 | 文学通史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布局和撰写?
文章插图

具体而言,本书每一篇论文的命名与研究切入方式,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意识:一是文体形式、内容定位与表达意蕴之间的关系。文体形式是本书结构框架设计的核心区分方式。全书八编当中,除了第一编《基础》、最后一编《附录》外,其他六编的命名都是按照文体形式来界定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注疏、批评和解释》《民间及周边文学》。不同的文体形式,对应的是不同的文学内容定位、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不同的意蕴指向。二是历史时段区分背后的演进、革命与变迁。尽管本书的写作,没有简单以线性时间来排序,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摈弃时间序列的研究写作布局。在每一分编当中,时间序列仍然是各章之间排序的重要线索。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分序,并不是简单地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区分为各个可供探讨的历史时段,而是特别注重这些时段区分背后所发生的根本性演进与变革。以第五编《戏剧》为例,全书就简单而明了地分为两章——《传统戏剧文学》和《二十世纪的话剧》。之所以没有在传统戏剧文学中再按照朝代为序做进一步的细分,就在于作者论述的核心问题意识,是中国传统戏剧跟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戏剧之间的巨大分野。在“传统与现代”这一核心比较分析的思路统领下,把本分编简单分为两章来论述,就是为了让读者心领神会、一目了然之举。三是精英视角的代表性作者、作品、流派与社会视角的广大作者群体和文学思潮、倾向、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无论是文学史、思想史还是政治史的研究写作,都会面临精英视角的代表性人物与社会视角的大众群体之间的取舍与面向问题。在这一点上,《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很好地做到了二者之间的兼顾。一方面,它对于文学史演进当中的代表性作者、作品与流派,均做到了广泛意义上的覆盖与综述,尽可能不遗漏每种文体、每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与作品;另一方面,它又充分响应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社会史、新文化史的研究风潮,在代表性的作者与作品之外,充分运用各类关于民间文学、通俗文学的纷繁史料,为读者还原精英之外的广大写作者群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学思潮、文学倾向与审美路径的特点。这样两方面的结合与兼顾,让本书能够在更为丰富的维度上,展现中国文学史演进的多元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