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文章图片

《天书魔方》 , 徐冰 , 2019-2021
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文章图片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前现场作业
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文章图片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 , 徐冰 , 2021
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文章图片

◎林洁
正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展出的“徐冰:艺术卡门线” , 我想将它称之为徐冰的三度创作 。 它所基于的一度创作 , 是徐冰的成名作“天书” , 二度创作是今年2月在甘肃酒泉发射失败的“徐冰天书号”火箭 。
“天书”的创作始于1987年 , 徐冰花四年时间 , 刻制了4000余个貌似汉字又不是汉字、无人能识的“伪汉字” , 印在巨大的书页、逼真的古籍上 。 作品在艺术界、学术界引发解读热潮 , 有从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角度 , 有从后殖民批评理论视角等等 , 我个人的观感是 , 现成的概念、现有的艺术流派不能定义和归类徐冰的创作 。 在他的作品面前 , 我总有脑子被敲了一下的感觉 , 啊 , 原来还可以这样 , 也许因为他的作品就是要破除常理、常识和固化的概念 , 使得原有的评价话语失灵 。
作为一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 , “天书”之后徐冰又创作出了许多精彩之作 , 但问世三十余年的“天书”影响力仍然最大 , 因此当致力于火箭相关文化运作的公司找到徐冰 , 提议合作发射火箭时 , 以“天书”的高知名度以及与宇宙、太空等想象的关联 , “徐冰天书号”就成为民营火箭公司将要发射的双曲线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的命名 。
从商业角度看 , 这类似于在商业世界中再常见不过的冠名 ,但“徐冰天书号”像一个联名款产品 , 艺术和科技结合 , 为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 , 给科技披上艺术的外衣 , 足以吸引眼球无数 。
“徐冰天书号”火箭作为二度创作 , 有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延续 , 也有进入未知领域产生的新碰撞 。 作为表达人类的反思和与太空文明交流的愿望 , 徐冰构思的主题是“把欲望、危机、未知发射给外太空” 。 他和科学家团队一起工作 , 补课学习区块链、人机材料、宇宙科学等知识 , 设计出的艺术呈现是 , 在火箭一、二、三级箭体上涂装超大字号“天书” , 在四级载荷舱内搭载刻着“天书”的金属魔方 , 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太空的实时影像 , 计划中火箭发射后将绕地球飞行数月 , 随后在地球引力下再入大气层 , 回归地表 。 这件在疫情状况下创作的作品 , 准备了一年多 , 饱受波折 , 发射数次延期 , 最终于今年2月1日在甘肃酒泉发射 , 升空后由于一块保温泡沫脱落堵住栅格舵而以失败告终 。
在“徐冰天书号”火箭上 , 科技是硬实力 , 艺术是软形象;科技为本 , 艺术附着其上 。 这枚火箭与其说是太空艺术 , 不如说是行为艺术 。 首先在于勇气 , 接受这件事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挑战不在于作品难度 , 而在于相信和接受一件看起来很不靠谱的事 , 何况是在疫情之下一切都不确定的条件下 , 进入全然陌生的科技、太空领域 , 投入时间、精力、情感、思维 。
三十年前徐冰把脚跨到了美国 , 这一次他把触角伸向了太空 , 这需要非凡的心理、思维力拓展 。 由于疫情 , 被困于纽约工作室的小空间里考虑遥远的太空 , 被隔离在发射地5公里外遥观火箭升空 , 在疫情加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太空世界面前 , 一切充满了矛盾、悖论 , 这和徐冰作品中经常制造的悖论困局声气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