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 二 )


火箭发射失败半年多后 , “徐冰:艺术卡门线”展出现在公众面前 。 “卡门线”是地球和外太空的隔离线 , 这场展览与通常陈列艺术家已完成、完整的艺术作品展览不同 , 由“徐冰天书号”火箭创作记录、徐冰受此事件启发创作的未完成作品和太空艺术作品介绍共三个部分组成 , 是对一度、二度创作进行的剖析和延展 , 呈现出平实、理性的叙述风格 。
展览主体部分 , 是火箭的创作过程、作品影像及残件实物 。 徐冰用一部27分钟的纪录片和一篇长文《首枚艺术火箭的命运》 , 向观众清晰地交代了“这枚以艺术之名堂而皇之地闯入太空领域的火箭的动因、作用及命运” , 从2019年他接受邀约 , 到2020年疫情期间锁足纽约构思创作主题 , 之后受疫情影响被数次延期的火箭发射和不断推翻重来的方案 , 直到今年2月发射失败 , 找到火箭残骸 , 发现被砸出的大坑 。
【天书|首枚艺术火箭 发射失败之后……】观众从纪录片和文章中了解事实经过后 , 再步入展区 , 走廊墙上贴着重要记录时间节点或重要事件的照片 , 展厅内有火箭升空后的蘑菇云视频 , 有被徐冰形容为“像是一只受伤的、等待处理的巨兽”的一级火箭体残骸 。 在另一展区 , 陈列着一些标注“未完成”的作品 , 同样具有徐冰“天书”“地书”等作品摒弃文字的特点 , 是徐冰关于太空思考延展开去的探索新作 。 此外 , 徐冰对太空艺术的研究作为一个专区陈列 , 梳理了14个人类用艺术探索太空的项目 , 如在太空环境下的绘画、在太空展示的艺术作品和关于太空的知名艺术作品等 , 以小幅图片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墙上 。
一度创作的主体 , 是年轻的艺术家徐冰;二度创作是徐冰工作室和科技公司、文化商业公司的合作;三度创作 , 是艺术家和美术馆的合作 。 我一向认为 , 徐冰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佶屈深奥 , 好像故意在观众面前立起一扇门 , 阻止人进入;他的作品是启发式的 , 带动观众一起思考 。 一度创作是艺术家抛出的一件石破天惊之作 , 所启发的思考 , 是在文化领域内对于语言、文字、概念、知识等的反思;二度创作 , 是尝试艺术和科学携手的实践 , 反思两者的关系 , 思考在科学面前艺术的存在感和力度;三度创作 , 既是走出艺术的小天地 , 也不再迷信科学技术的神话外衣 , 以大的胸怀寻找艺术和科学的互补发力 。 图片来源/徐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