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全球化时代重读《资本论》

演讲人:聂锦芳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二教 演讲时间:二〇二一年十月
马克思,这位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现代社会进行探索的思想家,总能给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深刻的启迪,虽然从其著述中不可能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具体举措和方案,但我们却可以在他当年探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化做出判断、选择乃至发展。这是其思想超越地域、时代所具有的长久价值。本次讲座不打算做出宏观的概括和抽象的罗列,而是通过对其代表作《资本论》的具体解读,来看马克思是如何把握那个时代的问题和趋势、怎样实现理论创新的。经典是常读常新的,较之于过去的研究,我们将注重细节的甄别和辨析,以期清理出一个更为“真实的马克思”。
辩证法!全球化时代重读《资本论》
文章插图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马克思文本、文献和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21部(其中独著9部、合著3部、主编7部、参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
注目于“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将他对资本社会的分析称为“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认为这种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的“特殊性质”,旨在揭示和透视资本制度是如何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他注意到,在资本主宰的世界,甚至宗教信仰也必须让位于物质利益。与此相应,资本时代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并重新塑造了“个人”,尽管在主观上人们可能还想超脱这些关系,更不可能对这些关系完全负责,但实际上当代的人不过“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这是“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的马克思观察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辩证法!全球化时代重读《资本论》
文章插图

8月14日在中国美术馆拍摄的吴为山雕塑作品《马克思》。新华社发
另一方面,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待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会有新的判断。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意识到,虽然导致了苦难和罪恶,资本制度的“进步仍然是无可怀疑的”,它是人类进入“文明国家”的标志,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此,马克思特别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及其所引发的社会运动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这里需要甄别一下“铁的必然性”这个概念。
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形态演变固定不易的次序和进程,特别是按照后来定型的“五形态说”的理解,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不管有什么样的特殊性,都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线性推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然而,如果回到马克思原始文本中的具体论述,就会发现他在表述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迭的序列和过程时,用的是“大体说来”的谨慎判断,只有论及“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时,他才使用“铁的必然性”的说法。具体而言,举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罗列的“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修订的“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等,马克思认为,一方面它们只是在历史上某个阶段、某些地域基于特殊境遇而出现的,而在另外的阶段和其他地区就未必会重复经历或者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当分散的、相互隔绝的国家、民族进入“世界历史”之后,“资本主义”或者“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则会一统天下,人类历史借此进入“现代”形态,无论是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经由这条道路,都绕不开这一阶段,西方和东方无有例外,亦即这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质言之,“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