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共同体|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学术共同体|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本文图片

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何中华
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
在我看来 , 所谓学术批评 , 大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方面的 , 二是学术内容方面的 。 前者旨在捍卫学术规则 , 对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揭露、谴责、鞭挞 , 以维系学术尊严;后者则是为求真达道而展开争论、辩难、质疑、商榷 , 以求得真理的开显 。 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 , 前者也是为了后者 。 应该说 ,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 目前我们学术界都做得不能说已尽如人意 。
学术批评是形成学术生态良序须臾不可离的前提 。 就学术规范方面而言 , 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一种监督和制衡力量 , 是它的自身免疫系统 , 因此构成学术共同体达到自律的必要条件 。 离开了学术批评 , 学术共同体就潜在着走向腐败和自我塌陷的危险 。 就学术内容方面而言 , 批评意味着对话 。 对话导致真理的发生 。 雅斯贝尔斯说得好:“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 三联书店1991年版 , 第12页) 。 这其实恰恰就是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本义 。 追求真理乃是学术的天职 , 这也正是学术的神圣性之所在 , 是学术之所以真正令人敬畏和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 。 离开了学术批评 , 就无法同“真理”照面 。
但是 , 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现状看 , 学术批评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笔者在这里仅提出以下数端略加申说 , 以与学界同仁商量 。
对学术批评缺乏必要的热情
造成对学术批评缺乏热情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一是“多栽花、少栽刺”思想作祟 , 保持一团和气 , 和和稀泥 , 拿“表扬和自我表扬”代替“批评和自我批评” 。 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愿”(表面忠厚老实 , 讨人喜欢 , 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非的人)哲学 。 二是碍于利益关系、利害关系、人情关系、面子关系 , 讲究哥们义气 , 以至于学术规范的严肃性总是被偶然的“例外”所颠覆 。 这种江湖气同追求真理毫不相干 , 甚至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 三是怕引火烧身 , 批评别人 , 树“敌”过多 , 犯了众怒 , 自己反而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 。 这样的担心不能说多余 , 但真金不怕火炼 , 只有经得起批评 , 才与真理有缘 。 在批评中要么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 要么放弃自己观点存在的权利 。 只要对学术保有一种真诚和虔敬 , 就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才是 。 四是各种“潜规则”太多 , 下河蹚水的风险太大 。 与其赴汤蹈火 , 不如少说为佳 , 三缄其口 , 以便规避风险 , 明哲保身 。 这种自私心理 , 从来就未曾超出那种把学术当作“敲门砖”的狭隘动机 。
认为学术批评与宽容会相互妨碍
【学术共同体|当前学术批评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认为学术批评与宽容会相互妨碍其实是一种误解 。 学术批评同宽容并不相悖 。 因为宽容仅仅意味着无条件地捍卫论敌存在的权利 , 并不意味着与对方的观点妥协或让步 , 不是那种乡愿式的和稀泥 。 眼下学术界似乎存在着两个极端 , 要么“捧杀”要么“棒杀” , 这都不利于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 , 不利于学术本身的积累和发展 。 多年以来 , 我提出的某些观点常常受到学界朋友们的批评 , 这本身十分正常 , 而且鄙人从中受益匪浅 。 我同我的同事之间也发生过正常的学术批评 , 但并未因此而有伤彼此的情谊;相反 , 通过批评 , 我们相互间增进了了解 , 加深了友谊 。 在学术争鸣中 , 最难以令人接受的 , 就是商榷文章中带着一种非学术的、不是与人为善的措辞 。 诸如此类的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批评” , 很难说是一种善意的对话 。 它恐怕早已超出了正常批评的范围 。 鲁迅先生说得好:“恐吓和谩骂决不是战斗!”诚然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 而且有足够的权利捍卫自己的偏好 , 但有一个底线不可突破 , 即在探究真理时必须放弃对自己偏好的固执 , 尤其不能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和话语权 , 把学术偏好伪装成一种“公意”强加于他人 。 总之 , 我们必须时刻提防学术批评被滥用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