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文艺世界永恒而神秘的“香料”

●王威廉
【科幻小说|文艺世界永恒而神秘的“香料”】编者按
近期 , 电影《沙丘》的热映令小说原著再度爆红 , 这部有着“科幻小说中的《魔戒》”“太空版的《冰与火之歌》”等美誉的小说 , 引起了不少中国读者的好奇和热议 。 广东青年作家王威廉应邀撰文畅谈科幻小说与“知识写作”的发展趋势 , 以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
在融媒体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 , 新的文艺形态、样态、业态层出不穷 , 互联网对文艺生产创作、传播消费的全链条全方位改造 , 强化了文艺的媒介属性 。 融媒体时代的“赛博(cyber)文艺评论家”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怎样通过自身“赛博化”转型 , “沉浸式”主动参与融媒体内容建设 , 充分有效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滕威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
此外 , 本期文艺评论还包括关于著名书画家周逢俊诗歌作品的赏析文章 , 以及有关中山书画家黄衍增艺术特色的美术评论 , 敬请垂注 。
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创作的《沙丘》 , 据说构思于1957年 , 那年他在俄勒冈滨海地区的沙丘上进行考察时 , 忽然获得了灵感 。 然后他写了十数年 , 经历了几十次退稿 , 小说才获得成功 。 这跟小说本身宏大的设定以及以思想和对话为主的叙事方式有关 , 要进入小说中的世界 , 必须要放慢节奏 , 还得具备良好的记忆力 。
我们若将《沙丘》的故事框架彻底展开 , 就可以发现它与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有着微妙的同构关系 。 故事情节与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哈姆莱特》 。 虽是科幻小说 , 但书中有很多奇幻的设定 , 比如女巫、先知等 , 对于“标准”科幻小说的读者来说 , 可能会显得不够“硬核” 。 不过 , 在我看来 , 很多科幻小说 , 尤其是长篇科幻小说 , 跟奇幻小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 这很好理解 , 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 它所具有的那种创造奇迹的能力 , 某种程度上来说堪比巫术——尽管在制造奇迹的原理方面 , 两者截然不同 。
没有读过小说《沙丘》的人 , 能看懂电影《沙丘》吗?当然可以 。 如果说传统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 , 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还要回头重温小说文本 , 那么这层关系在科幻领域中已经被大大弱化了 。 因为科幻小说往往以科技设定上的想象力见长 , 而科幻电影作为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水准的高度体现 , 完全可以将这种想象力转化成视听奇观 。
电影《沙丘》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此前曾拍摄过《银翼杀手2049》 。 在那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中 , 强悍的未来主义风格的视觉效果 , 给笔者带来不小的冲击 。 在电影《沙丘》中笔者又看到了熟悉的风格 , 提升了《沙丘》在科幻史诗这个维度上的品质 , 呈现出所谓“太空歌剧”的效果 。 《沙丘》的改编是非常难的 , 正如此前所说 , 它在叙事层面上以思想、对话为主 , 场景细节的描述较少 , 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 。 当然 , 这对有创造力的导演而言 , 反而是一个契机 。 仅就视觉美学而言 , 电影《沙丘》做得是相当成功的 。
《沙丘》原著的故事背景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度发达之后 , 人类与人工智能爆发了一场战争 , 人类险胜 , 从此人类对人工智能充满恐惧和戒备 , 更加依赖于挖掘人类自身的能力 。 这个设定 , 对于我们今天这个人工智能获得长足发展的时代来说 , 倒是很值得品味 。 《沙丘》的第二个设定 , 就是人类依然是生活在一个类似封建帝国的架构当中 。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 , 为什么人类到了星际旅行的时代 , 社会组织形式还这么“落伍”?实际上 , 这却是很多经典科幻小说的共同选择 , 例如阿西莫夫最重要的科幻小说《基地》系列 , 就是根据《罗马帝国衰亡史》来建构的 。 那么 , 为什么会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