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本文图片

小屢
巧化
灵如
韵神
中華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 新石器時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留下中華民族開始蠶桑的證據 , 這些證據中最突出的遺存就是各種材質的蠶 。 種桑養蠶和利用蠶絲紡織 , 如同“四大發明”一樣 , 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早的發明之一 。 起源於中國的蠶桑絲綢塑造了整個大中華文化圈的衣飾文化 , 時至今日仍然是中國乃至東方的文化標誌 , 因而以衣飾需求興起的蠶文化及蠶崇拜在中國興起也是必然 。
蠶文化的演進
綿延數千年的蠶業 , 在它不斷進步的同時 , 也孕育了神秘而燦爛的蠶文化 。 縱觀其歷史演變和進化過程 , 從萌芽到鼎盛 , 蠶文化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
萌芽期:史前的氏族社會時期 。 此期 , 原始的野蠶被馴化為家養 , 人類開始利用蠶絲 。 從考古發現的史前遺物、生產工具、圖騰遺跡、桑林活動 , 以及神話傳說等方面分析 , 已經具備了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形態結構 。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本文图片

仰韶文化織物殘片
生長期:夏、商、周時期 。 隨著中國農業文明社會的開始 , 蠶文化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 商代已經出現了很多與蠶相關的記載 。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 就能找到蠶、桑、絲、帛等有趣的象形文字 。 此外 , 在商代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形態逼真的玉蠶飾物和青銅器絲綢的印跡 , 尤其在青銅器上發現的因銅銹滲透而保存下來的絲綢殘片印跡 , 從中發現有平紋絹、提花的回形紋絹、雷紋絹等復雜工藝 , 說明商代的養蠶、絲織技術已具相當高的技藝水平 。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本文图片

周代有關蠶桑絲綢的記載就更為豐富了 , 僅《詩經》中就有大量記載了采桑、育蠶、作繭、絲織、縫衣等各個過程的詩篇 。 西周墓葬中甚至出土了22件玉蠶實物 , 系統地表現了小蠶、眠蠶、大蠶、熟蠶等蠶的整個發育階段 。 更重要的是 , 周代已在官制中專門設立了絲綢生產的管理機構 , 成為我國歷史悠久的官營絲綢生產和管理機構的開端 。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本文图片

竹園溝九號墓出土 玉蠶
鼎盛期:秦、漢、晉、隋、唐時期 。 漢代的蠶業已經成熟 , 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官絲”和川蜀地區為主的“民絲”遙相呼應 , 形成了一片繁榮景象 。 西晉末年的內亂和東晉十六國時期的群雄割據 , 使中原人民流離失所 , 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潮 , 大大促進了江南蠶絲業的繁榮 。 唐朝是中國蠶文化的鼎盛時期 , 此時的蠶文化在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 。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
本文图片

漢代銅鎏金蠶
蠶崇拜的形成
昆蟲的馴化過程是一個十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遠古的中華先民 , 為什麽花費難以想象的時間和精力去馴化蠶呢?除了用以果腹和取絲織布 , 也可能是為了崇拜與祭祀 。 而在距今5000多年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一枚帶寫實蠶紋的象牙杖首 , 蠶的形象在當時等級極高且帶有神權寓意的首飾上呈現 , 則確證了在史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對蠶桑主題的崇拜現象 。
丝绸|小巧灵韵——蚕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