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资本论|经典是永远的现实——《话说资本论》第三版序( 二 )


在《话说资本论》第三版中 , 吴兴人先生依然采用了“兼顾两头”的老办法——一头是马克思原话 , 另一头是新冠肺炎疫情 。 两头一碰 , 便碰出了思想的火花 , 碰出了精彩的议论 , 碰出了幽默的语言 。 如《伦敦成为一座“瘟疫之城”》《再谈黑死病对人类的威胁》《居住的贫困和肺病的流行》《牛奶怎么又倒入河了?》诸文 , 均紧密联系人类历史上的瘟疫 , 结合如今新冠肺炎的流行 , 探讨了人类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 分析了瘟疫对人类生存、发展中造成的各类影响 , 给人以温故知新的感觉 。 在读了第三版新增的40多篇文章后 , 我感到吴兴人先生在这11年间 , 从未停止过对“新一次”的观察和对“再一次”的实践;至于他的写作初衷 , 也有十分明显的进化 , 即从仅仅是“以易为人们接受的方式宣传《资本论》”(第一版序)进化到“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建议”(第二版序) , 再进化到为了“洞悉和分析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的各种难题” , 从而寻找“进一步的思考、促进进一步研究和为真理而斗争的不竭的源泉”(第三版序) 。 这是时代和新闻的要求 , 是实践和理论的要求 , 更是头脑和人性的要求 , 是一个详参并透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人学者”的自然生长、不断发展的行为 。 就像吴兴人先生自己所言 , 他平素多关心时政新闻 , 但这些年来更关注经济新闻 。 时政的核心是经济 , 如同言论的核心是思想一样 , 这是一种先由外向内、后自内向外的自觉作为 。
读《话说资本论·第三版》 , 不免经常联想起吴兴人先生的杂文 , 尤其是那些采用拟人写法、带些童话色彩的“青霉素自述”“医托自述”“穿山甲自述”“白羽鸡自述”“蝙蝠自述”来 , 这些文章 , 读者可在《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新媒体上轻易找到 。 新闻素材基本相同 , 写作手法却不雷同 , 更是直行旁逸 , 有若杂树生花、变幻多姿 。 我总结为 , 博闻敏思是其质地 , 活脱风趣是其风格 , 强大而发散的想象力则是其作为一位作家的天赋 。 我读他的文章甚多 , 与他交谈极少 。 透过大量的文字和少许的言语 , 我感觉吴兴人先生的诙谐是以严肃打底的 , 他的夸张是以逻辑打底的 , 他的热诚是以冷静打底的 。 他集新闻人的笔力、治学者的思力、杂文家的才力于一身 , 举重若轻 , 信手拈来 , 使书中所摘录的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话 , 真切若方出口、亲近如临耳畔 。
“当一切国家都发生了生产过剩 , 而由于信用发生的物价的普遍上涨 , 这种过剩更加严重了”“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原因 , 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如果需求超过供给 , 工资就要上涨;如果供给超过需求 , 工资就要下降”“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经典论断 , 经吴先生的多样化的联系实际生活的释放 , 令人轻易地想起“高房价、去库存”“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值得肯定的五五购物节”和首脑级“产品推销员”们那笑容可掬的模样来 。
《资本论》的首版已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 。 作为经典 , 《资本论》的长寿不仅映射着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短板 , 更透视着人性和人类社会难以改正的弱点 。 商品、货币、资本 , 生产、过剩、危机 , 循环往复 , 不断自身否定自身 , 马克思超强的“抽象力”需要新的现实和想象力加以还原 , 让今天的人们 , 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人充分地认知其另一面 , 即除了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马克思(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 还有作为哲学家、经济学家的马克思 , 更有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的马克思 。 马克思之所以既伟大又平凡 , 便是因为他的主义属于被其肯定和被其否定的双方 , 或鼓励其坚定和坚持 , 或训诫其改良和改进 。 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是对全人类、全社会的贡献 , 无论无产者还是资本家 , 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 马克思自然不能复活 , 但马克思主义会使人睿智和成熟起来、坦荡和担当起来 , 用他的智慧指导我们继续前进 。 (胡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