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赵州桥的悲剧:屹立1300年风雨不倒,却在60多年前彻底“消失”

中国是桥的故乡 , 从古代开始就有桥的国度之称 , 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 而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 , 有不少都是世界桥梁史的创举 , 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 现存的古桥不在少数 , 其中公认评出了四大古桥 , 它们分别是湘子桥、洛阳桥、卢沟桥以及赵州桥 。 但如同所有的古建筑一样 , 它们其实也难以保全 , 像赵州桥 , 它其实也可以说在六十多年前就消失了 。
文物|赵州桥的悲剧:屹立1300年风雨不倒,却在60多年前彻底“消失”
本文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赵县 , 有一座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的桥 , 因赵县旧称赵州 , 故其名为“赵州桥” 。 经历了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 , 它默默见证了沧海慢慢变幻为桑田 , 也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迭、世间的人情冷暖 。
这座历史上被宋哲宗赐名为“安济桥”的大石桥 , 承载了一代帝王愿其可安渡济民的美好希冀 。 古往今来 , 也不知卧波在洨河之上的赵州桥以坚实宽阔的桥体造福了多少悠悠行人 , 反正它憨厚无语、甘愿奉献 。 河以桥贵 , 多年来 , 中外游客因慕其名而纷至沓来 , 倒也令洨河成为了一条声名显赫的河流 。
文物|赵州桥的悲剧:屹立1300年风雨不倒,却在60多年前彻底“消失”
本文图片

在当地流传至今的美丽传说中 , 工匠大师鲁班化羊为石 , 一夜间建起此桥 。 引得张果老和柴王爷故意负重试桥 , 倒骑毛驴的张仙人怀装日月 , 柴王爷车载五岳名山 , 行至桥中 , 桥体摇摇欲坠 。 鲁班惊呼不妙 , 果断以手撑桥 , 方使桥体安然无恙 。
传说归传说 , 有史料记载 , 赵州桥为隋朝石匠李春主建 , 就像古代许多无法复刻的高超技艺一样 , 李春造桥时 , 一改石桥拱圈惯用的以沙石填充的筑构模式 , 创新性地使用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 。 这种科学的桥体构造 , 耗尽了李春全部的巧思妙想 , 既充分考虑了洨河冬枯夏涨的水文条件与施工进度之间的矛盾 , 又对“纵向并列砌筑法”进行了改良 , 于精细处大胆“收分” , 巧妙施工 , 成功防止了28个独立承压拱券的倾斜 。 历经约1300年的考验 , 饱经风霜的桥体仍横跨洨水之上 , 充分证明了李春既科学又颇具成效的独特匠心 。
像这样年代久远而又跨度超大的“敞肩型”石拱桥 , 一时间在世界建桥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 直至公元14世纪 , 法国才出现了一座同样采取“敞肩法”构筑的赛雷桥 , 很可惜的是 , 那座比赵州桥小了700多岁的赛雷桥已于1809年损毁殆尽 。
历经风雨的赵州桥以其精巧的施工技艺和科学的筑桥理念 , 令我国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在世界建桥史上绽放光芒 。
据地方志记载 , 始建于隋朝的赵州桥 , 曾在以后的唐、宋、明、清各个时期被整修数次 , 晚清时期已经算是面目全非 。 我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曾于1930年前往赵县考察评估赵州桥 , 评估结论是:桥体状况堪忧 。
而60多年前 , 今人的一次“大修” , 给赵州桥留下了永世之殇 。 1954年至1956年期间 , 赵州桥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外科手术” 。 动筋换骨后的赵州桥 , 得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结局:不仅古桥旧貌未得维存 , 就连可堪盛誉的造桥工艺也尽数更替 。
如今的赵州桥 , 依然挺立在洨河之上 , 可以让新奇的小孩子和游客一窥其貌 。 但是 , 当人们知道了它的“前世今生” , 恐怕真的会心生怅惘呢!赵州桥稳固美丽、线条规整的“新姿”再也不复史册中那个朴拙珍贵、见证历史的“旧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