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趣味是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在吸引作者阅读的同时,也在传递作者思想( 二 )


文章插图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上,作品的阅读接受视角,主要分为审美视角与功用视角,也就是长期以来所争论的,文章应该注重“情感表现”还是推崇“文以载道”,这两方面一个是从文学的审美角度,出发开展阅读活动,另一个则是从作品的社会功能出发,考虑作品对社会的影响。
阅读视角的这一差异,可以说是阅读活动分化的一种极端化的表现,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选取不同视角的读者,也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对作品的评价。


阅读$趣味是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在吸引作者阅读的同时,也在传递作者思想
文章插图

从社会功用视角来阅读,当时的许多革命派文学批评家,给予了这类作品极高的评价,这类作品对推动革命观念,在青年人当中的传播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但如果单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层面,进行考量的话,其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小说。
阅读评价或者说读者评价,则是读者对于作品为直观的阅读反应,这也是在阅读趣味的影响下,能体现出读者阅读体验的一个方面。
郭沫若的新诗,与曹禺的《原野》就是具代表的例子,不同的读者在不同阅读接受趣味的指引下,对相同作品、同一作家得出完全相反的两极评价。
阅读接受效果,则是对作家或者作品在历史维度上的反映,主要表现的是前代作家,或者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从后世作家及其作品对前人的继承态度来看的,这其中也含有该作家及其作品,在被后世读者给与的历史地位,及成就高低的评价。


阅读$趣味是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在吸引作者阅读的同时,也在传递作者思想
文章插图

同时对这种模式的反对也不绝于耳,许多作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扭转文坛的偏见,让文学性、艺术性来主导文学的创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创作中对革命话语体系的突破,温和而有力的表达了自己的创作观念,而与此同时,依然存在不少作家,从事着革命或政治话语体系下的创作,这类对原有文学范式的认可或否定,抛弃或继承,正是本文接受效果的两极化现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