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七 )


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文章图片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 《礼仪中国》插图 。
其实 , 胡坐与现代常规的坐法是极其相似的 。 胡床虽然低矮 , 但坐上去身体也很舒服 , 还能随时携带 , 所以在当时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 。 东汉时期 , 皇帝刘宏就是一位喜好胡服、胡帐、胡坐、胡饭、胡笛、胡舞的人 。 据《集异志》记载 , “汉灵帝好胡床胡坐”是也 。 京都的贵戚们 , 也纷纷效仿 。 同时 , 这股潮流风 , 也流行到了民间 。
虽然贵族们趋之若鹜都来“胡坐” , 但在正式场合以及日常起居 , 汉人们仍以“席地而坐”为最高标准 , 这仍是大家心目中最有修养、最为得体的姿势 。 不过 , 随着胡床的流行 , 家里使用的家具形式慢慢有了逐渐加高加大的趋势 。 比如日常起居用的榻 , 便慢慢加高了 。 人们既可以坐在榻上 , 也可以垂足坐在榻沿上 。 跪坐形式也逐渐有了些变化 , 两腿向前朝里盘曲的箕踞 , 开始增多 。 胡人用的椅子、方凳、圆凳等高型坐具 , 开始向民间普及 。 由此 , 我国古人沿用了上千年的“席地而坐”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
到了唐五代时期 , 胡风更为盛行 。 这一时期 , 人们的起居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可以说各种形式同时存在 , 而且汉代以前的种种烦琐的礼节 , 也不太讲究了 。 虽说“正坐”仍是正式场合的规范坐姿 , 但“垂足坐”已然是大趋势了 。
唐代初期 , 除了胡床外 , 杌子、椅子、桌子、案子、高几等逐渐普及 , 还出现了一种带有靠背扶手、身体可以倚靠的交椅 。 因高度的改变 , 配合交椅的高脚桌子也应运而生 。 尽管以前配合坐席、坐榻所用的矮几仍然存在 , 但从此大家开始不以跪姿晤谈了 , 宴饮时也用上了桌椅 。 所以 , 交椅的出现 , 彻底改变了古人的坐法 。
最初 , 椅子、杌子的出现 , 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男士们的专用物品 , 而女性则基本不坐椅子、杌子 。 杌子 , 就是今天所谓的矮凳 , 没有靠背的那种 。 尤其是在士大夫的家里 , 如果女性坐椅子、杌子 , 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行为 。 封建士大夫们认为 , 女性坐于其上 , 两腿仍需下垂 , 姿势怎么看都像“胡坐” , 所以女性还是两腿向后的跪姿 , 最为优雅 。
不过 , 这种禁忌到了五代时期 , 开始发生了变化 。 那个时期 , 古人已基本进入到了垂足高坐的时代 , 当然 , 女性就更为自由 。 我们可以从南唐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里面 , 寻找到答案 。 在图中 , 我们可以看到室内陈设 , 有床、榻、屏、椅、桌、墩等各式家具并存 。 画中的人物 , 已经完全摆脱了席地而坐的旧俗 , 尤其是画中的歌姬乐女 , 也已经垂足坐在杌子上了 。
到了宋代 , 垂足高坐基本上成为了主流坐姿 。 但椅子在宋代 , 仍属新奇高档品 , 后来出现的太师椅 , 也只有在仕宦贵族以及有名望的人家中才有 。 到了元明清时期 , 人们的坐姿则完全成为了垂足高坐 , 直至今天 。 但先秦时期的跪姿 , 在那个时期并没有彻底消失 。 只不过最初代表友好、恭敬的含义 , 彻底成为了封建社会里带有尊卑贵贱等级的标识 。
本文选自《礼仪中国》 , 较原文有删节修改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作者丨海英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走走
导语校对丨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