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之一|从“席地而坐”到“椅坐”,你真的会“坐”吗?( 三 )



跪 , 是正坐姿势的变形 。 有些学者把跪统称为“跽坐” , 其实古代的跪 , 视具体情况不同 , 动作会发生细微的改变 , 准确一点说 , 古代的跪可以细分为“长跪”和“跽”两种姿势 , 但都属于跪的范围 。
先说说“长跪” 。
长跪姿势与正坐的主要区别是 , 臀部不用落在脚后跟上 , 而是上半身直起 , 用膝盖和脚趾来支撑上半身的重心 , 这种姿势相比正坐 , 看起来上身显得很长 , 所以称为“长跪” 。
虽说长跪是跪的一种 , 但却是跪坐当中最为郑重的 , 甚至比正坐更能体现敬重之意 。 一般向他人请教问题 , 或向对方表达感谢时 , 往往都采用长跪姿势 。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这样的描述:“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秦王听得入神而挺直身子问冯驩 。 这里的“跽”属跪 , 也就是跽坐中的长跪姿势 , 往往用来表达一种尊敬之意 。
再说说“跽” 。
还有一种“跽”虽然与“长跪”一样 , 也同属于跪的一种 , 但两者还是稍有区别的 。 “跽”坐 , 是因周围突发某种意外 , 身体快速由坐变成跪 , 有提高警惕的意思 , 更表示一种心情急切或紧张的状态 。 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跽”与“长跪”的区别 , 用《史记·鸿门宴》来举个例子 。 文中有一段太史公司马迁对“跽”的描述 , 非常生动而准确 。
鸿门宴饮之时 , 项羽数次动了暗杀刘邦的念头 , 但一直犹豫不决 。 正在此时 , 刘邦的随从樊哙 , 一听帐中有情况 , 随即冲了进来 。 而此时的项羽 , 一看有人凶神恶煞般突然冲了进来 , 便很快做出了一个动作反应 。 这个动作 , 在太史公的笔下是这样描述的:“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从这段文字当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项羽原本席地正坐 , 身边突然发生了意外情况 , 他便顺势“按剑而跽” , 从正坐转瞬变为跪 , 也就是臀部迅速离开脚后跟 , 耸身直腰 , 做出随时能拔剑而出的姿势 , 这就是“跽”的动作特点 , 即周围事发突然 , 随时做好起身准备的姿势 。
箕踞
“箕” , 顾名思义 , 就是簸箕 。 坐下来的时候 , 臀部会直接坐在席上 , 而不是落在脚后跟上 。 双膝不跪 , 两腿直接往前伸 , 两膝微曲呈“八”字形状 , 岔开坐着 。 同时 , 上身与腿成直角 , 整个身体姿势形状 , 就像一个簸箕造型 , 所以古人把这种姿势又称“箕坐” 。
箕踞 , 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极不规矩的坐姿 。
我们熟悉的故事“孟子休妻” , 正是因为箕踞而引起的 。 孟子有一次从外面回来 , 刚一走进房间 , 就看见自己的妻子正叉着两腿 , 箕踞而坐 。 气得孟子对母亲说:“妇无礼 , 请去之 。 ”
孟子为何如此生气 , 还要休了自己的妻子?更何况只是在自己的卧室箕踞而已 , 有何不可呢?孟子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其实 , 孟子如此生气 , 这是有原因的 。 在古代 , 箕踞而坐是很容易“走光”的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三千多年前的古人着装 , 还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分裆裤的款式 。 大家上身穿“衣” , 下身穿“裳” 。 裳类似于今天的裙 , 裳的里面贴身穿的叫“胫衣” , 款式就像今天的两只袜筒 , 关键是没有裆 , 两只裤筒不相连 。 穿的时候 , 只需要把两只裤筒分别套在两腿上 , 上端用绳系在腰间即可 。 所以 , 这种款式虽然可以将身体的全部遮住 , 但行动只要稍大一点 , 就有可能“走光” , 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 如果箕踞而坐 , 那可是极为不妥的行为 , 更何况是大儒孟子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