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为什么将之视为一个学派?| 张天杰:《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学派|为什么将之视为一个学派?| 张天杰:《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文章图片

张天杰教授研究蕺山多年 , 早有专著行世 , 后又用心于其乡贤前辈张杨园 , 今与张瑞涛教授合作 , 直面蕺山学派的复杂性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 取类型学的方法对蕺山学派做出了进一步的深细梳理与分析 。 尽管类型学的方法不可避免地会遮蔽一些东西 , 但在充分自觉与节制的情况下 , 终究仍是取得清晰认识而又保持足够丰富性的可行方法 。 就蕺山学派的认识而言 , 两位张教授的这一研究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成果 。
——复旦大学教授何俊
《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蕺山学派研究》作者简介:
学派|为什么将之视为一个学派?| 张天杰:《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文章图片

张天杰 , 浙江桐乡人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 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 出版《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明朝思想》等多部学术专著 , 主持《祁彪佳日记》《童溪易传》《历代“朱陆异同”文类汇编》等多种古籍整理 , 曾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
学派|为什么将之视为一个学派?| 张天杰:《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文章图片

张瑞涛 , 山东肥城人 ,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心体与工夫——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蕺山后学研究》两部 , 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孔子研究》《人文杂志》《江海学刊》《哲学与文化》(台)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
学派|为什么将之视为一个学派?| 张天杰:《蕺山学派研究》后记
文章图片

蕺山 , 实因多产蕺草而得名 。 蕺草又称岑草、菹菜 , 俗称鱼腥草 。 据《吴越春秋》之记载:“越王从尝粪恶之后 , 遂病口臭 , 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 , 以乱其气 。 ”蕺山又名王家山 , 相传王羲之(逸少 , 303—361)宅在此山麓 。 山上还有《董昌生祠题记》刻在天王寺后山坡摩崖上 , 另有文笔塔、戒珠寺、冷然池 , 以及在刘宗周当年讲学之处重修的蕺山书院等遗迹 。
关于蕺山 , 刘宗周曾有长诗《采蕺歌》:

上山采蕺山之阿 , 衱蕺下山日午蹉 。
回首白云漫漫多 , 云中仙吏脱佩珂 。
停骖独上舞婆娑 , 九秋鹤唳摇林柯 。
碧落无尘新亭磨 , 俯临万井如星罗 。
足蹑山蕺跨山坡 , 蓬蒿是处少经过 。
叩门不应谁与何?水流潺潺池浴鹅 。
旌干欲去道不呵 , 北郭先生寐也歌 。
蕺山窈兮种山峨 , 种山鸣琴声相和 , 为谁洗耳稳高卧?
该诗还有《序》 , 讲述刘宗周少年之时 , 风流儒雅的绍兴知府张鲁唯(泰符 , 1583—?)如何于蕺山之间游历并寻访先贤遗踪:
余家蕺山 , 为北郭胜处 , 即王逸少故里也 。 ……而郡大夫泰符公以风流儒雅治郡事 , 不减元微之 。 暇时风日晴好 , 或花明雪霁 , 辄命驾登蕺 , 上其巅 , 倚亭而啸 , 夷犹自得者久之 。 既而访逸少之遗踪 , 杳不可得见 , 则怅然回车 。
二者参看 , 则可知当年的刘宗周 , 或者张鲁唯 , 时常过往于蕺山 , “风日晴好 , 花明雪霁” , “倚亭而啸 , 夷犹自得” , “既而访逸少之遗踪 , 杳不可得见 , 则怅然回车” 。 前人寻访王羲之之遗踪 , 不得可见之怅然 , 又何尝不是今人寻访刘宗周之遗踪之怅然?“叩门不应谁与何?水流潺潺池浴鹅” , 除了那些白鹅依旧有如许之白 , 还有蕺山与种山(府山) , 依旧窈兮峨兮 , 鸣声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