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四 )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 《阅历知书味 , 艰难识世情》 书法
适情自娱的书法态度观 。 孔子有言:“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 ”董寿平把写字作为作画外的余事 , 以一种游憩的心态对待写字 , 不为写字而写字 。 正如他所言:“写字、画画不可有所求 , 即便是求‘好’ , 也会被这一意念浸入 , 影响了末梢神经 , 反不能自由流畅 , 反不能好了 。 而人之意念 , 瞬息万变 , ‘一国三公 , 从谁为是?’所以写字作画时 , 决不要有想头 , 要空空然放笔也 。 写字、作画 , 首先要体现你的人格 , 表现你的思想 , 如只想写好 , 当然不能出好作品 , 思想有一个刻意求好的压力 , 一味求好忽视了你要表现的思想 。 你如不信 , 请看中国从宋到清给皇帝写的字没有好的 , 但也没有坏的 。 九天之上有人压着 , 当然写不好 , 坏的也不敢献给皇帝 , 所以平庸的作品居多 。 ”
董寿平的这些话 , 表现出“无欲无求 , 聊以自娱”的适情自娱的心态对待书法 。 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 , 才能在创作时摆脱条条框框的束缚 , 达到心手双畅 , 物我两忘 , 才能写出真情至性 , 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 实现无意于佳乃佳的至境 。
神采为上的书法审美观 。 王僧虔曾云:“书之妙道 , 神采为上 。 ”在书法中 , “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 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 。 追求神采 , 抒写性灵始终是艺术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 董寿平认为 , 书法艺术的神采 , 是审美的高深境界 , 也是书 法家孜孜以求的 , 如何使书法给人以美的感受、充满活力 , 从而使其欣赏者所吸引、所感动、所陶醉、所折服 , 由此而产生美妙的联想 , 寄兴于无限 。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1994年春 ,
董寿平题识松龛《瀛环志略》“五印度卷”手稿
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思想
坚持深入生活的绘画艺术观 。 董寿平始终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 他坚持“创作没生活就受局限”的观点 。 不深入生活 , 画出来的画就没有生气 。 山川之活动 , 要看动态 , 看了静态再看动态 , 看云烟变化 。 一看光线就坏了 , 很自然地光线就出来了 , 而中国画里头光线是次要的 。 简单说 , 就是非要看真山水不可 , 非要看进去不可 。 这石头怎么样构成的 , 这树是怎么样长法 , 在什么地方长 , 长到什么地方是什么姿态 。 在风口上的树 , 姿态是什么样;避风地方的树 , 又是什么样的;缺少阳光的地方的树 , 又是什么样的 。 在这里头又有乔木 , 又有灌木 , 原始森林的树都是向上的 。 长江流域的山和黄河流域的不同 , 太行山雄伟 , 而巫山等则有一种清丽之美 。 所以 , 若不亲自深入生活 , 就不会创作出一流的绘画作品 。
董寿平|下金陵!“三晋灵光”董寿平!
本文图片

▲董寿平 山川出云 1962 年
太原晋祠博物馆藏
异常重视学养的绘画创作观 。 董寿平非常重视学养 。 他认为没有学养 , 就是描画;而有了学养 , 就是创造 。 创造出来的 各个人有各种不同的风格 。 “作画每到一定的阶段 , 笔墨、意境、思维似若停顿 , 应知这正是预伏着前进一步的征兆 。 而导之前进发展者必须从笔墨形象之外求之 , 即所谓多读书 , 多观察 , 庶乎一旦豁然贯通 。 ”“我的事业是书画 , 而我观察事物 , 超过书画 。 生在东方 , 还看到地球上人类的活动 。 主要从学术入手 , 而不是从绘画入手 。 虽然绘画是职业 , 实际上我是以读书的时间长 。 如孔子所说的博学之 , 审问之 , 慎思之 , 笃行之 。 ”